理论文章-时政讲坛

马振岗:当前局势与外交对策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2/9/20 9:14:05 671

2012年09月17日09:3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者按:
钓鱼岛波涛汹涌,黄岩岛暗潮涌动。在美国高调重返亚太的大背景下,日本、菲律宾等不断挑起事端。一时间,中国周边局势充斥着剑拔弩张的气氛。“我国国际环境严重‘恶化’了吗?”如何应对大国崛起的磨难、考验和挑战?针对当前局势,《人民论坛》杂志邀请三位资深国际问题专家为您分析。
 
马振岗:当前局势与外交对策

我国国际环境严重“恶化”了吗?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特别是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之后,世界局势一直处于错综复杂的变化之中,国际关系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调整。主要原因是,随着全球化、多极化和信息化的持续发展,美国等守成大国与中国等新生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守成大国长期享有的绝对优势逐渐消逝,出现了他们所谓的“不平衡”。中国崛起之迅猛,国际地位和影响提升之显著,均出乎西方世界的预料,引发他们对中国崛起的疑虑、紧张和担忧。为了维护传统优势地位,牵制、遏制和防范中国的持续发展,成为美国等国全球战略调整的主要考虑和目标。
 
近年来,美国高调推行所谓亚太地区“战略再平衡”,加大对亚太的外交和军事投入,竭力制造和宣传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不择手段地挑拨亚洲国家同我国关系,策动一系列麻烦事件,以期搅乱中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美西方舆论别有用心地散布中国具有“控制亚太”的扩张企图,对外更加“强硬”和“粗暴”,对周围国家构成“威胁”,为美国调整亚太战略制造借口,并极力渲染中国外交处于“孤立”等。面对各种新挑战,国内也有人认为我国国际环境严重“恶化”,甚至质疑我国的对外原则和外交政策。【详细】
 
形势虽非一片光明,也绝非黑云压城
 
判断国家的国际环境,不能仅看一时一事,而需要全面观察和综合分析。这几年,主要缘于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和相关行为,朝鲜半岛以及南海、东海地区风波不断,事端频生,确实对我国周边的和平与稳定造成不小冲击,给我国外交增添一些新的复杂因素。但总体来看,这些仍是局部问题,我国包括周边在内的国际环境全局依然良好。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历史上,我国至少有三个时期处在相当恶劣的国际环境中。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安全上包围的敌对政策。我国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抗美援朝,与美国及其追随者打了一场热战。那时的国际处境确实艰难。二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北有苏联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南有美国侵越战争炮火,西南边和东边也不断听到反华叫嚣,可以说四周都面临着安全威胁。三是1989年中期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借国际棋局大变之机,掀起一阵猖獗反华浪潮,对我国实行全面“制裁”,企图“以压促变”,颇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意味。至少有两次,中国都面临被原子弹打击的风险。在那样凶险的情况下,我们都冷静估判形势,坚定而沉着地应对挑战,最终都扭转了局面,成功地摆脱逆境,更加自信地向前发展。我国目前国际环境虽也出现一些挑战,但与那些时期的严峻局势相比,则有天壤之别。【详细】
 
外交政策既要与时俱进,更要固守根本
 
我国外交政策是基于国家政治性质、民族优良传统、中国根本利益、国际关系原则和世界形势变化等综合元素发展形成的,是我国外交实践经验与教训的积累,凝聚着几代领导人和众多外交人员的智慧和心血。和平外交和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两大基本要素。外交政策的主要内涵都是经受过实践的反复检验,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外交政策也要与时俱进,根据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及时调整创新。但变革不能脱离开原则,而要守住根本。
 
进入以改革开放为主要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变迁和国内发展实际,科学把握时代的特征,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外交思想,对我国外交政策和策略进行了创造性重大调整,确立了中国新时期的国际战略和外交路线、政策与方针,指导我国外交创造出崭新的局面。【详细】
 
    不能专心致志谋发展就有可能错失历史机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我国实际上是处于将强未强的时期,现代化水平还不够高,具体实力还不够大,离真正现代化目标尚有不小距离。全面发展依然是我国的主要任务,全国人民仍需继续集中精力艰苦奋斗相当长时期。如在此关键时刻过高估计我国力量,心生旁鹜,不能专心致志谋发展,就有可能错失历史机遇,影响关乎子孙万代的振兴大业。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会引起世界上一些人失落、嫉妒、疑虑和恐惧,千方百计进行遏制和防范。中国越发展,他们越着急,在这些方面下得功夫越大。诸如设置障碍,限制排挤,制造舆论,诋毁形象,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美国搞亚太“战略再平衡”,就是“平衡”中国,牵制我国的发展与影响。【详细】
 
    (作者为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会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原所长、前驻英大使)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