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往事悠悠

传承高超医术 播撒人间大爱(时代先锋)——记北京军区总医院原骨科主任胥少汀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2/9/17 8:18:42 853

来源:《 人民日报 》2012年09月17日   01 版

本报记者 苏银成 陈支援


         行医70余载,医治病人无数,病人赞他为“神医”,同行称他为专家,而他最喜欢的还是叫他一声“大夫”。

  虽已91岁高龄,却退而不休,依然坚守在医疗工作第一线,拓展着生命的宽度,诠释着人民军医的责任与担当。 

 

  北京军区总医院门诊大楼,一次特殊的病理分析会正在进行。

  8张黑白X光片、CT片整齐地摆放在观片灯箱上。只见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身着白大褂端坐在前排,认真听取科室骨干对病人的病理分析和处置意见。他有时赞许地点点头,有时疑惑地追问着……

  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骨科专家胥少汀。

  他像一个攀登者——

  拓荒创新,不断冲击医学高峰

  在胥少汀家的抽屉里,至今仍保留着协和医院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的借书证。

  他说:“提高知识能力,要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行学习。知识需要创新,医学更需要不断创新。”

  基于此,胥少汀向一个个世界性难题发起了挑战。

  在参加抗美援朝时,他发现许多志愿军官兵由于骨髓损伤导致瘫痪;在邢台和唐山地震中,他看到一个个骨髓受伤的伤员因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截瘫。

  这一幕幕使胥少汀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脊髓损伤的处理是世界性难题,当时国内脊髓损伤实验及临床研究还是空白。“一定要趟出一条新路子,让伤病员们重新站立起来。”胥少汀暗暗下定了决心。从此,他开始了长达30年的艰难探索。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医院的支持下,胥少汀引进了国外先进设备,建立了当时在北京各大医院处于一流水平的实验室,着手研究脊髓损伤的病理,探索脊髓损伤局部切开、局部冷疗、高压氧及药物治疗方法。对完全脊髓损伤,根据病理改变的过程,提出了伤后6小时内为治疗黄金期的论断,为开展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了探索战争对脊髓损伤的程度,他依托北京郊区的一个实验基地,从市场上买来百余头猪做实验。每一次实验,胥少汀都盯在现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和数据。

  “科研课题要来源于临床,预备实验要当做正式实验来做,动物实验手术一定要当做给病人手术一样对待,实验数据一定要精确可靠,这样的课题才有临床意义。”胥少汀说。

  3个多月过去了,通过严格的实验,他全面掌握了弹速与脊髓损伤程度的关系,提出了脊髓火器损伤的分类及临床处理原则。

  30年不懈探索,胥少汀担纲研究的“脊髓损伤研究”成果,填补了国际空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医学科研的道路上,胥少汀跋涉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骨科医学纪录。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军和北京市科技二等奖13项,发表论文180余篇,主编著作6部,享受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成为了军队骨科专业的奠基人。

  他像一位生命的守护神——

  妙手回春,创造一个个医疗奇迹

  2004年,天津蓟县一个小伙子踢球时造成右腿胫骨骨折,同时引发了并发症,导致神经血管坏死,辗转了多家大医院,医生的建议都是截肢。

  找到胥少汀时,小伙子绝望地说:“那么多医院都给我的腿判了‘死刑’,实在不行就截掉吧。”

  胥少汀安慰小伙子说:“切了腿固然可以戴假肢,但假的哪有真的好啊?只要你积极配合,我一定想办法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当患者康复出院时,紧紧拉着胥爷爷的手,无比惊喜地连声说:“没想到,真的没想到。”

  1994年11月15日,北京飘起了雪花。山东农民杨占军一家的心情像北京的天气一样冰凉。

  站在总医院骨科门诊门口,杨占军暗自祈求:“老天爷啊,求求你开开眼,救救我那可怜的女儿吧!”

  就在3个月前,杨占军的女儿杨晓霞因右手拇指一个小黑点被挑破,继而引发感染,导致双手红肿溃烂。他们在3个多月时间里花掉了所有积蓄,求治了济南、北京等地5家医院,晓霞的病情不但没有控制住,反而越来越严重。右手溃烂到了肘关节部位,右臂看起来跟烧焦了的木头一样,流脓发臭,刺鼻难闻。

  经远房亲戚介绍,杨占军带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了北京军区总医院。

  然而,胥少汀检查杨晓霞的病情时,也被这种“怪病”惊呆了!

  有人提醒胥少汀:“这种没把握的病人最好别收,否则会砸了‘牌子’。”

  “救命要紧,先收下再说。”胥少汀没有半点犹豫。

  随后,“怪病女孩”的悲惨遭遇引起了北京媒体的“新闻会战”,也引起了北京医疗界的高度关注,军地专家98人次对其进行了5次大会诊。

  迫于病情危急,杨晓霞右手肘关节以下肢体被截除。为了遏止左手手指继续溃烂,不少人提出,将左手也截掉,这样做既可避免感染扩散,又有利于创面一次性愈合。

  胥少汀语重心长地说:“她是一个小姑娘,今后还要学习,还要当妈妈,还要操持家务,如果两只手都没有了,她该怎么生活?我们能够多保留一个指关节就保留一个吧。”

  最终,胥少汀的提议被采纳。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杨晓霞很快康复出院了。2001年7月,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交通大学,现在北京康复研究中心工作。

  他像一支燃烧的蜡烛——

  燃烧着自己,照亮着他人

  在不少行当,都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但胥少汀却自有一套“理论”:“医学技术不能保守,需要后来者居上,这样医学事业才能发展。我把技术一代一代往下传,那就等于我的生命在延续,为什么要保留呢?”

  对于自己的学生,胥少汀总是悉心相助,倾囊相授。现任医院副院长兼骨科主任孙天胜,是胥少汀带的研究生。

  当年,孙天胜做第一台大手术时,胥少汀就站在旁边给他当助手,指导他顺利地做完了那台手术。

  胥少汀还先后送他到美国和奥地利进修学习,使其开阔了眼界,更新了理念,提高了能力。孙天胜现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委员、全军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已成为国内知名度较高的教授。

  为了让骨科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强手如林的骨科界占有一席之地,已年届91岁高龄的胥少汀还始终密切关注骨科的发展走势,适时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从2001年孙天胜代理骨科主任至今,胥少汀先后给他写了22封信,总计2.8万多字。内容大到科室“十二五”发展规划,小到科室资料收集、整理。并把自己的10万元奖金和稿费捐献给医院,作为人才培养基金。

  如今,骨科已涌现出张建政、张志成等一大批后起之秀,他们已成为骨科发展的中坚力量。全科室梯次配备,“四世同堂”,为后续发展积蓄着能量。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