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金牌的价值 ——伦敦奥运会启示之二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2/8/17 9:03:23 690
金牌是否就是竞技体育的全部?金牌的内涵和价值又该如何看待?伦敦奥运会落幕之后,澄清误解,理顺思路,正确认识金牌的价值,实有必要。
闪光的不止是金牌
每个项目的奥运金牌只有一枚,注定大多参赛选手无法登上最高领奖台,但是他们同样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赢得那块属于自己的“金牌”:因为他们的坚持、因为他们的信念、因为他们的奋斗,每一个人都将被他们深深感动,他们一样是奥林匹克赛场上的英雄。
一个名叫埃蒙斯的射击选手,两次最后一枪失误的梦魇和甲状腺癌的噩耗没有把他击倒,当他在伦敦奥运会收获铜牌后与妻子深情相拥,人们看到了坚持的力量。
以长衣长裤、裹着头巾的装束出现在田径百米跑道上的塔米娜,是阿富汗代表团中唯一的女选手。在一个女性体育运动受到严格限制的国家,塔米娜坚持练习了8年短跑,并最终登上奥运赛场,“奔跑很简单,但对我却很难。”她说,“虽然我跑了倒数第一名,但我提高了自己的成绩,我要为自己颁发一枚金牌。”
类似埃蒙斯和塔米娜这样执着参与、奋勇抗争的奥运参赛选手还有很多,他们用拼搏与坚持追求梦想,诠释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他们展现出的战胜困难、挑战极限的精神,令人动容,更给人以力量。
奥运赛场上,闪光的不止是金牌。那些无缘金牌却用行动彰显奥运精神的参赛选手,同样装点着星光璀璨的奥运殿堂。有欣喜也有泪水,有成功也有遗憾,这正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
金牌的价值不容否认
面对场内场外的金牌热,给金牌适度降温,体现了我们的理性和成熟,但如果刻意贬低金牌的价值,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下,有人把金牌与国家荣誉对立起来,与群众体育对立起来,认为它与国家实力、个人生活毫无关系,这有失公允。
金牌不是竞技体育的唯一目标,却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载体;金牌不是体育最重要的内容,却是对运动员积极参与、顽强拼搏的鼓励。金牌作为最高体育成绩的象征,其价值不可否认。
金牌和奖牌的争夺从来都是竞技场上的主旋律,世界各体育强国同样非常重视奥运赛场上的金牌归属。在伦敦奥运会第五个比赛日东道主英国队终于收获了两枚金牌,当日伦敦大街小巷的报摊上全是夺冠英雄的巨幅照片。体育强国德国在伦敦奥运会开赛三天没见金牌,有德国报纸用上了这样的标题:《连哈萨克斯坦都拿到金牌了……》,反映了德国民众对金牌的期盼。法国代表团更是对自己的欧洲主场也寄予了极大希望,伦敦奥运会的最低目标是41枚奖牌,包括10枚以上金牌,而且不能跌出奖牌榜前十……
金牌不仅是对获胜者的“奖赏”,更承载着多元社会价值。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竞技体育在国际舞台毫无地位。1959年容国团为中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后,极大地鼓舞了全国青少年学打乒乓球的热情,一时间全国掀起前所未有的乒乓球热。这股热潮推动了中国乒乓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也为中国成为乒坛霸主奠定了基础。中国女排的“五连冠”已经为中国体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女排姑娘们刻苦训练、克服伤病、团结协作、自强不息、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在当时的年代,对全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一枚枚奥运金牌,为中国体育积累了足够的底气,引领中国体育在世界体坛和国际体育事务中拥有了更多话语权。没有成绩做铺垫,中国体育不会带给国人那么多美好记忆,中国体育也不会成就今日的辉煌。
“激励一代人”,本届伦敦奥运会口号颇具感召力。中国选手孙杨、叶诗文、焦刘洋、张继科等年轻小将的出色表现,展现了中国青年一代的风采。他们的昂扬风貌和出色战绩,会激励更多青少年投身到体育运动中、投身到健身行列中,引领更多青少年健康成长、积极向上。
提升金牌“含金量”
中国帆船选手徐莉佳在伦敦奥运会收获了一枚帆船项目金牌,这不仅是中国帆船项目的突破,也是中国体育在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调整金牌、奖牌项目结构等方面不懈努力的结果。
中国自1984年重返奥运会之后,在所收获的奖牌中,跳水、举重、体操、乒乓球、射击和羽毛球这6个传统优势项目摘取的金牌数,占到了金牌总数的七成以上。几大传统优势项目的持续坚挺,令世界惊叹不已,但人们同时也看到,基础大项难见起色、三大球徘徊不前和弱势项目积重难返的现象仍是中国体育发展过程中的“短板”。
征战伦敦奥运会,中国虽然获得了38枚金牌的境外参赛最好成绩,但从奖牌构成看,很多深受群众喜爱的集体球类项目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很多夺金项目在国内尚缺乏群众基础,项目发展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对金牌的看法不再整齐划一、乃至产生分歧。
“仅仅看金牌和奖牌的数量不行——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奥运会上的金牌比我们少,但谁能说他们不是体育强国。我们拿了这么多金牌,也不敢自称是体育强国。为什么?一是大众体育没有质的提高,二是职业体育上不去。”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肖天就曾这样颇为坦诚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而国人在议论金牌成色的同时,也对一些不恰当的金牌获取方式提出异议。在实际运行中,一些地方和运动队的确存在放大金牌效应的现象。更值得人们警醒的是,个别地方和运动队为片面追求金牌,甚至不计代价、不择手段。这种“唯金牌论”的功利做法,既与奥运精神相悖,更损害了中国体育的健康形象。
我们看重金牌,更看重金牌的成色;我们看重每一枚金牌的价值,但一定要“取之有道”。树立正确的金牌观,引领中国体育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体育必须在实践中给出令群众满意答案的重要课题。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