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家庭医生“诊治”看病难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7/3/25 9:55:07 206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在中国,还要加上积弊多年的医疗无序、“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怎么破,才能回应百姓呼声,治标更治本?先行先试的上海,给出一套完整方案:资源下沉,做强基层,做实家庭医生制度。
“家庭医生1.0版”已覆盖所有社区
上海市郊嘉定区马陆镇西姚村居民闵友祥,一说到自己的家庭医生翁立立,就眉开眼笑。
闵老伯是位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以前每月得花费一整天,奔波几十公里路,到市中心的专科医院排队挂号、就诊、取药。去年4月,他和翁医生进行了“1+1+1”签约,在社区就能配药,比三级医院还便宜。平时身体有点问题直接咨询小翁,诊疗之余还能唠唠家常,闵老伯真心觉得满意。
像翁立立这样的家庭医生,上海现在有5000多名。家庭医生不再是西方国家少数人享受的医疗服务专利,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
上海从2011年开始构建家庭医生制度。目前,以服务为主的“家庭医生1.0版”已覆盖所有社区,签约居民超过1000万人,签约率44%;在部分社区试点一年多的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以老年人口及医疗重点人群为主的签约者,也已超过140万人。
第三方调查显示,上海92.1%的居民表示找家庭医生就诊很方便,对家庭医生服务态度、服务效果的满意度分别达到95.5%和89.1%。上海公立医疗机构病人满意度测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已连续4年高于三、二级医院。
家庭医生有啥好?随便走进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患者都能告诉你:“看病方便,服务贴心,让老百姓得实惠!”
上海探索的“1+1+1”签约服务中,居民可以通过家庭医生自愿选择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签约,只要选择家庭医生就诊或通过家庭医生转诊,就享有上级医院专科优先预约就诊、慢病长处方、延伸处方、住院转诊可走绿色通道等“大礼包”。对于老人和慢性病患者来说,这意味着减少去大医院排队的辛苦奔波,又能降低药费支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的药物,家庭医生可以延续大医院处方,将药品通过专业物流配送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一次配药量可以从1—2周提高到1—2个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诊查费减免,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供应,医保报销比例更高,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人每月少支出几十元至上百元药费。
家庭医生颠覆了市民就医体验,一些儿女忙碌或老人独居、行动不便的人家,干脆把家门钥匙交给家庭医生,方便上门探望、配药。有位家庭医生,身边放了51把居民家的门钥匙!
重塑就医习惯,让分级诊疗水到渠成
今年上半年,“1+1+1”签约就要在上海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展开,如今每天都有七八千名居民自愿签约。家庭医生制度正在迅速改变着上海人的就医习惯。2016年,签约居民在“1+1+1”医疗机构组合内就诊的比例已近80%,在签约社区就诊比例超过60%。
从“一张医保卡走遍天下”,到基层首诊、定点医疗、双向预约转诊,居民分级诊疗的就医行为习惯正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家庭医生和一二三级医院分工协作制,雏形初现。即使是在像徐汇区斜土街道这样知名大医院林立的“医疗高地”,居民们依然很“认”自己的家庭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
据估计,随着居民社区首诊、常见病慢性病就医持续下沉,今年底,有序就医的上海分级诊疗体系将基本形成,大医院人满为患、“看病难”压力将逐步缓解。
优质资源下沉,医疗大数据畅行
家庭医生发挥大作用,因为他们有“后台”有“资源”:35家大医院划出50%的专家门诊号源,提前向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优先开放;各区依托区中心医院或市级医院统一组建起影像、检验、心电诊断中心,患者在社区拍片、抽血、做心电图,一样由名医读片、做检验报告;全市已有41家三级医院牵头的医疗联合体,其临床主治医师会定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病患转诊也有对接制度。医疗资源下沉、共享,让基层获得了技术支撑。
上海的每位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和医疗卫生管理者的手机或平板电脑里,都装着社区卫生综合管理平台APP(应用程序)。每位居民完成“1+1+1”签约,就会自动生成一份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不论在哪就医,医生可以迅速了解其就诊、用药情况。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通过APP清楚知道每年、每月的各个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展、绩效考核和个人薪酬收入等情况,数据实时更新。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