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建设-参考资料

我的感动和感悟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2/7/21 23:50:02 982

来源:文汇报 2012年07月21日 第一版

这是一位特殊的讲述者,一位护士。陪妈妈看病,她结识了赵培泉医生。妈妈治眼病,她治“心病”……

本报记者 施嘉奇

【口述实录】
  我叫李怡,是安徽淮南一家妇儿保健院的儿科护士。工作8年后,我对职业的倦怠达到了顶点,甚至看到重病孩子也感觉淡漠;我怕病人,他们对医生护士似乎满腹怀疑,医患之间的交流常常很负面……就在这时,我遇到了新华医院眼科主任赵培泉教授。
  我妈妈那年58岁,得了白内障,视力一年里从1.5跌到0.3和0.5。我们当地医院说,要等她视力跌到0.1才能做手术,可我上网查询得知,在一些医疗发达的地区,0.3就能做。于是我们来到上海,经亲戚推荐,决定找新华医院眼科。
  挂专家门诊号,半夜12点就开始排队;一起排队的一位安庆老乡向我们竭力推荐赵培泉医生,说她丈夫的双眼视网膜脱落就是赵医生做的手术:“他技术好,人好,态度好。”
  
触动
  我临时决定就让妈妈看赵教授的特需门诊。
  赵医生的特需门诊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我们一共看了3次,每次都遇到百余名病人,浩浩荡荡汇聚在一起,从嗷嗷待哺的新生儿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都有。赵医生也特别,为了不让远道赶来的病人白跑,他从不限号,来多少看多少。
  我也在医院工作,常常看到病人的“狼狈”:他们事先想好了很多问题要问,但到了医生面前很紧张,数不清的问题总会在瞬间压缩成一两个,有的甚至开不出口。我特地做了功课,在一张纸上写下近十个问题,到时候一个个问。这个赵医生果然耐心,他声音轻轻的,但一点不冷淡;他说话时把头转过来,眼睛看着你;他语速很慢,一字一句让你听清楚;如果在他写病史的时候发问,他会顿一顿,说:“你稍等。”手上忙完了,再作答。
  这深深触动了我:我在医院一忙起来,对患者提问就非常不耐烦,有时装聋作哑。赵医生让我看到了差距。
  妈妈问他:“医生,开了刀以后是不是会出现飞蚊症或者眼底黄斑变性?”赵医生笑笑:“这种病到了年纪就会有,我自己到那时候也会黄斑变性的。”看他好说话,我的话也多起来:“那像我这样的近视眼,能预防吗?”话一出口我就难为情,这不应该出自医护人员之口,问得太外行了!没想到赵医生仍然耐心:“近视眼预防没什么好办法,一些人有先天性的易感因素。”他的耐心震动了我:我对病人的“外行话”最不耐烦,可现在一想,医护人员如果愿意回应,对茫然焦虑的患者该是多大的安慰!
  妈妈做完白内障手术只需住日间病房,她问赵医生:“可不可以留床?”赵医生马上答应:“你们从外地来,跑一趟不容易,我会帮你们留好。”
  赵医生为我们打算得仔细:先做一只眼睛,复诊的同时做第二只,“这样,你们可以少跑几趟上海。”
  
反省
  赵医生的工作量真是“惊人”,因为不限号,他看门诊没完没了,听说在晚上七八点结束算是早的,10点结束也属正常。他的手术日更是排得极满,病友们说,他能做绝大部分眼睛手术,最拿手的是网脱(视网膜脱落)手术,技术精湛而全面。
  妈妈告诉我,她躺上手术台后很紧张,可赵医生一进来,就仿佛找到了主心骨。赵医生不时与她对话,让她安心、放松……
  我听了,感动之余马上又开始反省:我是不是应该更多地为患者考虑,而不是抱怨他们?职业倦怠加上紧张的医患关系,差不多已经让我忘了选择做护士的初衷:我很喜欢孩子,儿科护士是理想的职业,现在怎么就忘了喜欢和理想呢?
  我试着改变,工作中更加注重与患者交流,果然情况发生了转变。
  在门诊,面对病人和家属的絮絮叨叨,我不再随意而生硬地打断:“没关系,这是正常的。”而努力倾听。
  都说医护人员要有“人文关怀”,从上海回来,我找了很多书来看,比如《协和医事》。说实话,把病人当上帝,没有必要;把病人当亲人,容易在治疗上把握不住轻重;只有像赵医生那样,平等地把病人和他们的家属当朋友,才能关注到各种细节,从中发现治疗的有用线索。虽然我做不成赵培泉教授的学生,但在我心目中,他是我的精神导师。真的,谢谢他。
  
"眼球医生" 【记者旁白】
  一踏进医院,赵培泉就像换上了神魔的"红舞鞋",一刻不得停歇。记者采访他,意外地约在了晚上9点半,此时却是他的手术间隙,后面还有2台手术。为保护他和他的团队,新华医院专门出了个规定,禁止他们在半夜12点以后再做手术。
  这么拼命,是为了满足蜂拥而至的病人。赵培泉每次看门诊,患者总超过100人次,最多一回接诊170人次,直到夜里11点才结束。实在累了,他就跟病人打声招呼,将诊室的门和灯关上,闭目养神15分钟,然后接着忙。
  每天早上7点,新华医院眼科病房的护士台前总围着等候赵医生的病人,他查房时,这条"长龙"就跟着他游动。赵培泉从不嫌他们麻烦,说:"正规的医学训练教导我,只要面对病人,医生就必须耐心。"赵培泉曾在日本留学两年,第二年,他负责管理病房的病人。日本同行的职业素养让他印象深刻--不管自己情绪如何,跟病人在一起,医生就该是温暖可亲的。
  眼科医生分为"眼球医生"和"非眼球医生",前者治疗眼睛疾病,后者主要治眼眶疾病。赵培泉是"眼球医生",从眼前到眼底,从成人到少儿,他几乎都有过钻研,但他说:"感觉越看病越不会看病,疾病的变化太多了,医生决不能自以为高明。"
  他常对年轻人说:"选择做医生,就是选择奉献;决定走上这条路,就必须接受加班加点、辛苦劳累的职业命运,没什么可抱怨的。要想的,只能是自己如何对病人更好。"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