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工作交流

以实际行动庆祝共和国六十华诞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09/8/2 17:14:28 13728

——上海解放60周年和新中国60岁生日感怀

医学院退休教师:秦振声副教授
今年是伟大祖国60岁华诞,也是上海解放60周年。忆往,今巨变!60年苍桑变迁,旧貌换新颜。我历了上海和共和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见证了上海的曲折前进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放眼四望,心潮澎湃!展望未来,信心满怀。
见证上海巨变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我刚16岁,从老解放区来到大上海,住在市中心“大世界”附近的金陵中路、普安路、望亭路间小弄堂的石库门里,三、四代人挤住在既小又阴暗潮湿的屋里,小灶壁间放着五,六只煤球炉子,几户人家拥挤着洗菜、烧饭、炒菜……,有说有笑,邻里之间既有团结互助、和睦相处,也有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休,打打闹闹;每当清晨还在梦中,就忽然听到外面“倒马桶”的叫喊声和刷马桶的各种噪音,搅得人难以入睡;还记得我读中学时,每天上学都要经过“跑马厅”和看到大街上的人力“黄包车”……,这些旧上海遗留下来的诸多景象,至今还记忆犹新,难忘那时代的印记。
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上海发生了巨,昔日的“跑马厅”我亲眼目睹了它成为宽广的人民广场和美丽的人民公园,并多少次参加了在那里举行的重大节庆集会活动:如今,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经过多次改建,变得更加漂亮,周围高楼林立,大剧院、博物馆、城市规划馆、市人民政府和风格各异的高层建筑交相辉映,使旧上海最高的国际饭店相形见绌。我们原来住的地方已成为延安路高架和漂亮绿地。上海已难见马桶,再也听不到那烦人“倒马桶”、刷马桶的噪声。我和许多家庭一样已经搬了几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大、条件一次比一次好、环境也比以前更好。
亲历改革开放
五十年代,我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在大学里学专业知识,还要学政治、学军事、学劳动……。大学生活是我最难忘的人生经历,不仅比较系统地掌握了专业知识、技术,而且更重要的是经历了人生的许多第一次,经受了锻炼与考验,为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奠定了基础。在社会的大变动、大折腾中,按照党对知识分子的要求去做,比如“文革”中,我参加“教育革命”和“卫生改革”小分队,深入农村,工厂调查研究,巡廻医疗为民服务;党的11届三中全会后,知识分子焕发出第二个春天,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政治、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有这些,都给我以极大地振奋与鼓舞。从此,我下定决心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为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尽心尽力、恪尽职守,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医学人才做出自己应有贡献。我牢记党的教导,努力工作,克服困难,坚持教书育人,比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八十年代,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以后还被学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我觉得这是党组织对我在医学教育战线耕耘三十五年的充分肯定和褒奖。
享受和谐生活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地就从年轻人变成老年人,进入到退休人员的行列。开始,我还真的很不适应,忙惯了的人一下子没事干,一种莫名地孤独、寂寞感油然而生!但是,我及时调整心态:一个人从年轻到老年、从工作到退休,这是自然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应该想得开,放得下,按照党的要求:做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挥余热,回报社会。为此,我报名参加徐汇区老年大学的电脑、英文班、“百万家庭网上行”提高班等的学习。再一次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并结交了一些新老朋友。这一切都是党和国家为我们提供了老年生活的保障,感受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我还被居住小区聘为保健顾问,每周在小区内为居民作医疗咨询、测量血压,与老年朋友交流谈心……成为一名志愿者。我的家庭还被徐汇区枫林街道妇联评为2004—2005年度枫林街道学习型家庭示范户。同时,通过参加同济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和老教授协会的活动,感到受益匪浅,就象回到了“娘家”,生活很充实,很快乐!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实践证明,终身学习可以使老年人焕发活力,延缓衰老。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的养老、惠老、助老一系列政策和设施,不断地完善。比如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公交车,连居委小区也成立老年协会,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开展为老服务,经常举办有益老年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尊老敬老的社会文明风气已开始逐渐形成……。受到人民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的普遍欢迎与好评。
真是和谐社会无限好,耄耋老人笑颜开!党和政府给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老年人的关怀、照顾,我们也不应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作为饱经风霜的老年人应该自尊自爱,以身作则,给年轻人作榜样,比如老年人免费乘车,要遵守上午9点后,下午5点前,自觉避开交通高峰;对主动让座的年轻人,应该道声谢谢!等等。只有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形成社会文明之风与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为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2009-8-2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