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建设-参考资料

什么才是大学思维?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2/7/10 8:51:08 1058

来源:《文汇报》2012年07月07日 第6版

读周祖翼新著《却顾所来径——在大学与山水间》

作者:王国伟

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安德鲁·戴尔班克(Andrew Delbanco)说:“大学会让学生从单一的利己生活转向更广泛的社会同情和责任感。教育不只是传授某种功利的信息,而是关乎性格培养,将我们的利己驱动转向关怀社会”。看来,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许多关乎大学管理和发展中的问题,大学往何处去?
  
  大学教育与大学管理,是当代中国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随着中国近年经济快速发展与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与公众生活的关系拉得很近,公众心目中的大学概念,已经从神圣的位置回到了地上。大学到底是什么?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在问题和转型中的大学思考和研究,已是当代中国问题研究的重要部分。尽管有不少学者和机构不断推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真正能兼顾宏观层面和微观细节,具备专业逻辑又合乎现实情理的论述并不多,大多还是隔靴搔痒,未能给现实中的大学提供可践行的理论指导。真正的大学思维需要综合性和专业性思考能力支撑,更需要基于实践基础上的公正、全面、专业、理性的视角与思考能力,周祖翼的这本新著就凸显了这种思考价值。
  
       周祖翼在大学度过了30余年,不到29岁就晋升为教授,40岁就提拔为重点大学的领导者。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和领导者,学校的各个角色他都轮番经历过,实践过,体验过,即使出国进修和学术访问交流,也都没离开过大学范围。作者的成长经历正好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转型基本同步,因此,与他特殊经历相关联的专业思考,就具备了一定的时代性和历史价值。而角色的不断转变又促使他不断地换位思考,这种角色的多重复合,思考就显得更加完整与有效。
  
       全书分为大学、人事、海洋、旅途四部分。基本涵盖了周祖翼先生的30年大学人生经历和职业经历。其中大学、人事是本书的内容主体,体现了他作为学校管理者和领导者的思考和努力。大学部分,他提出了“人文、创新、法治——现代和谐大学的内涵与构建”的重要思想,并在大学管理实践中,努力地践行这种理念。作者曾经比较长的时间主管过人事和干部工作,因此人事部分,更体现了他专业思考与管理实践的一致性。他认为大学的基本使命是培育和造就人才,所以他十分崇尚教育前辈竺可桢先生的提出的“教授是大学的灵魂”的观念。他在管理实践中,进一步提出教授不应只是政策的执行者,也应是政策的制定者的观点,并努力推动教授治校的理念落在实处。他坚持认为“人的管理”是管理的核心,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是以人的价值认定为基础的科学的业绩评估标准的建立、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薪酬和分配制度的改革等,这些既十分敏感又具备大学管理改革导向性的内容,在书中多有涉及和论述。在学校一系列管理实践和改革中,他努力建构以“人的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尤其是学校如何用人、引人、留人等人事与激励制度等相关思考,已经在具体的改革中付诸实施,而且尽量做到制度化、常态化、合理化。书中的海洋部分,主要是周祖翼先生从学生到教授的从学、从教、从研的学术思考、学术经历和学术成果相关的基本内容。在具体而又富有情感的学术思考和学术经历的描述中,也寄托了作者对学校生活的怀念和对老师、学界前辈教诲的感恩之情。旅途部分是他在学术活动与管理工作之余的副产品,既表现了他对山水、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体验和文学才情,更是想以感性思维的方式,表达的是他个人对世界、人生的独特感悟。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安德鲁·戴尔班克(AndrewDelbanco)在他的《大学:过去,现在,与未来》一书中说:“大学会让学生从单一的利己生活转向更广泛的社会同情和责任感。教育不只是传授某种功利的信息,而是关乎性格培养,将我们的利己驱动转向关怀社会”。看来,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许多关乎大学管理和发展中的问题,大学往何处去?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共同面对的大课题。而我们身处改革变化的年代,转型中的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离公众满意度尚有不少距离。作为学术机构和教育机构并重的大学,在改革和发展中,依然需要管理者的勇气和智慧。周祖翼先生独特有效的思考和带着“镣铐”的实践经验,毕竟给转型中的中国大学管理,提供了一个带有借鉴意义的特殊角度,并构成了一种大学管理的理性思考和专业思维方式。
  
       本书编辑出版的初衷,是4年前周祖翼先生因组织安排离开学习、工作了30余年的母校,他为了感恩母校的培养和师长们的教育,也想对大学管理和学术经历做个总结,才决定整理并出版此书。因此,他以李白的“却顾所来径”诗句作为书名,意即带着依恋和感恩之心,将不断回首。戏剧化的结果是在此书即将出版时,周祖翼先生又被调回母校重掌学校管理工作。本书就不但是他过去30年的回顾和小结,又成为了他思考的新起点。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是什么意思?

       回头望望刚才走过的山间小路,苍苍茫茫笼罩在一片青翠中。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诗文解释】

  傍晚时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一路跟着我归来。回头望望刚才走过的山间小路,苍苍茫茫笼罩在一片青翠中。与斛斯山人携手到他的田家,孩童出来打开柴门。走进绿竹掩映的幽静小路,青萝的枝叶时时拂着我们的衣裳。欢言笑谈中得到了真正放松休息,畅饮着美酒,宾主频频举杯。放声高歌松风曲,歌罢银河的星星已经稀少。我喝醉了但主人非常高兴,欢乐得忘了人间的奸诈心机。

【词语解释】

    碧山:指终南山。
    下:下山。
    却顾:回头望。
    所来径:下山的小路。
    苍苍:暮色苍茫。
    翠微:青翠的山坡。
    相携:下山时路遇斛斯山人,携手同去其家。

【诗文赏析】

  李白作这首田园诗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是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造访一位隐士。本诗以诗人的活动为中心,以田家饮酒为题材。从「山月随人归」开始,遇斛斯山人而至其家,直至畅饮美酒,放声高歌,忘却人间的名利,淡泊而恬远。诗人极具渲染之势,既写了山色的青翠,又写了豪饮的畅怀,表达了诗人遇知己的欢乐喜悦。
  全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色彩鲜明,神采飞扬,颇有清俊之味。

  我国的田园诗以晋末陶潜为开山祖,他的诗,对后代影响很大。李白这首田园诗,似也有陶诗那种描写琐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风格。
  李白作此诗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从诗的内容看,诗人是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首句“暮从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随人归”和第三句的“却顾”,“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个字,却无一字虚设。“山月随人归”,把月写得如此脉脉有情。月尚如此,人而不如月乎?第三句“却顾所来径”,写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余情。这里虽未正面写山林暮景,却是情中有景。不正是旖旎山色,使诗人迷恋不已吗?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写。“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处。“苍苍”两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横”有笼罩意。此句描绘出暮色苍苍中的山林美景。这四句,用笔简炼而神色俱佳。诗人漫步山径,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携及田家”,“相携”,显出情谊的密切。“童稚开荆扉”,连孩子们也开柴门来迎客了。进门后,“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出了田家庭园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得所憩”不仅是赞美山人的庭园居室,显然也为遇知己而高兴。因而欢言笑谈,美酒共挥。一个“挥”字写出了李白畅怀豪饮的神情。酒醉情浓,放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籁寂更深。“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句中青松与青天,仍处处绾带上文的一片苍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这就不在话下了。最后,从美酒共挥,转到“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写出酒后的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这首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显然是受陶潜诗的影响,然而两者诗风又有不同之处。陶潜的写景,虽未曾无情,却显得平淡恬静,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之类,既不染色,而口气又那么温缓舒徐。而李白就着意渲染,“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不仅色彩鲜明,而且神情飞扬,口气中也带有清俊之味。在李白的一些饮酒诗中,豪情狂气喷薄涌泄,溢于纸上,而此诗似已大为掩抑收敛了。“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可是一比起陶诗,意味还是有差别的。陶潜的“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之类,称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无可无不可的那种意味,就使人觉得李白挥酒长歌仍有一股英气,与陶潜异趣。因而,从李白此诗既可以看到陶诗的影响,又可以看到两位诗人风格的不同。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