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往事悠悠

“活明白了”——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教授自述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2/6/14 11:35:58 1872

来源:《上海老干部工作》2012年第6期

作者:杨德广教授

前年,在我步入古稀之年时,我决定将我结余的100万元书稿费及卖掉一套房子,共300万元捐赠给我就读过的小学、中学、大学三所母校,用于帮助贫困生和优秀生。此举被媒体发现后,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我还被评为2010年“上海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全国十大老龄新闻人物”,“上海市第五届慈善之星”。许多报纸杂志都作了宣传报道,我也收到许多赞扬的电话和信息。经常碰到一些同事、朋友时都给予赞许的言词,听到最多的是你“真了不起”,“真不简单”,报刊文章中更是以“高尚”、“崇高”、“伟大”等形容词夸奖我,我一般都以“谢谢”二字回答,但我并不认同。唯有一位老教授的话我听了很舒心,很感动。他讲得最深刻、最到位,是最理解我的人。他是我母校华东师大85岁高龄的心理学教授孙老师。在去年的一次小型研讨会上,孙老师碰到我,在我耳边说:“我看了你的事迹报道了,你做得好,你是活明白了”。

  “活明白了”,这四个字太确切了,太了解我了。大多数人见到我除了夸奖、赞扬外,还很关心地问我为什么不把钱留给子女,为什么自己不出去旅游,为什么不买套好房子住,为什么不吃的好一点,穿的好一点,等等。我往往无言以对,很难说清楚。孙老师说我“活明白了”,帮我最好地回答了这些人的问题。

  “活明白了”,是指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了明确的信念和理想,明确的目标和目的。“活明白了”,主要体现在做一个明白人,明白自己在社会中地位和角色,明白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明明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一个人“活明白了”就会有明确的前进方向和动力,就会有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就会摆脱个人名利的困扰和束缚。

  回顾我七十多年来的人生历程,我从不明白到明白,直到活明白。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苦难深渊的旧中国度过的,是在饥寒交迫中度过的。父母亲常说,我们家命苦,是上天注定的,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孩提时,我亲眼看到日本军人举着太阳旗在村头摇曳,看到美国军人驾驶吉普车在马路上横冲直撞,我不明白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任外国人恣意侵犯。新中国成立后,“三座大山”被推翻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进了中学、大学,开始明白了旧中国任人宰割、贫穷落后的原因,明白了如何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现状。我在小学毕业时是抱着要摆脱农村贫困生活、为父母争气到大城市读书的。进校后,在党团组织教育下,在学校老师教育下,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熏陶下,在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人物的影响下,我开始明白了要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而学习,要为国家争气,为建设富强的新中国而学习。

  几十年来,我深深体会到做个明白人的重要性,明白做人的重要性,“活明白”的重要性。当我明白了为什么而学习后,学习动力油然而生。由于小学基础较差,刚进中学时,学习很吃力,成绩也不好,我努力地学、刻苦地学,别人花一小时,我花两小时。平时住在学校,周日也很少回家。当时我的目标是学好知识,练好本领,将来建设祖国。我从小严重营养不良,体质很差。体育老师一句话:“你们要健康地为祖国工作50年,要坚持锻炼身体”。使我明白了体育锻炼的作用,我坚持每天两次长跑,积极参加各项体育运动,从中学一直坚持到大学毕业,增强了体质,磨练了意志,为今后承受繁重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学和大学期间,我明白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除了学好功课外,还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许多马列经典著作、哲学、政治理论、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坚持经常写日记。大学里每周举办一次的学术报告会,我每讲必听。我阅读了不少中外名著、名人传记,以弥补我理科学生文科知识的不足。“好脑筋不如烂笔头”,无论是读书还是听报告,我坚持记笔记,像海绵那样吸吮知识。人文知识的积累,写作能力的训练,为后来的教学、科研工作奠定了较好基础。我从小学当少先队大队长,到中学里当班长、团支书,到大学里当学生会主席,一直担任学生干部,在组织能力、活动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很大锻炼,为后来从事管理工作、领导工作奠定了较好基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在中学阶段,在老师教导下,就明白了要做个什么样的人。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保尔.柯察金、吴运铎以及无数革命先烈是我的榜样和楷模。他们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心要像他们那样坚贞不屈、英勇顽强,为国献身。当时我后悔生不逢时,没有机会为保卫祖国,抗击敌人而抛洒热血,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在我读大学二年级时,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唤醒了我的觉悟。我明白了,雷锋就是和平环境下的英雄模范人物,是我们的学习榜样。我们应该像雷锋同志那样,在平凡的岗位上,爱党、爱国、爱人民,勤奋学习,勤奋工作,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干一行爱一行,生活上低标准,工作上高标准,助人为乐,不计报酬。我明白了,平时做好人好事也是一个高尚的人,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先烈们靠理想、信念,靠钢铁般的意志,最后用热血、身躯为国家、为人民打江山、保江山,献出了宝贵生命。然而在和平建设时代,靠什么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呢,仍然靠理想、信念,靠钢铁般意志,但不再用鲜血、身躯去献身了,而是用知识、本领来建设江山了。我明白了,要像雷锋那样,努力学习,练好本领,平时多做好人好事,将来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

  我由衷感谢学校老师、党团组织对我的培育,使我成为一个明白人,逐步形成了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小学加入少先队,初中加入共青团,高中加入共产党,从1960年入党的那天起,我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明白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对社会和人民有用的人,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有所作为的人。

  大学毕业后,我留校担任校团委书记,尽管后来遭受十年“文革”的挫折,被批斗、靠边、下放到东北劳动,但始终没有动摇我的信念和理想。我明白,一个共产党员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文革”后我又回到华东师大工作,后来调到上海市高教局、上海大学、上海师大工作。在每一个岗位上,我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努力研究,把“工作、学习、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我的座右铭是:“无为何入世,入世有所为”。走上工作岗位后,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尽责尽力”,走上领导岗位后,我的自己的要求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上师大担任校长的六年半里,我每天上午七点多钟上班,晚上九点多钟下班,双休日也在学校。我顶住了各种压力、阻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管理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大抓环境建设,绿化校园,大刀阔斧改革住房制度,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在政府不投资的环境下,积极走创新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开发和建设新的奉贤校区等,取得较好成效。在抓改革发展中,往往要得罪人,触犯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和权力,而受到诘难、非议、匿名告状。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要对学校发展有利、对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有利的事,就坚持下去,而不能考虑个人的得失、荣辱。“千难万险无所惧,任尔东西南北风”。我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坚持改革发展,义无反顾。我也明白在工作中会有阻力和曲折,会被人抓辫子、找岔子,因此必须保护好自己,才能一往直前。我用“约法十章”作为保护神,始终坚持清明廉洁、两袖清风,始终做个明白人。

  我明白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要搞好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加强理论学习,用先进的理论作指导。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理论、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我从事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从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我每天工作、学习16小时以上,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半睡觉。我不是文科科班出身,缺乏理论功底。我明白“勤能补拙”、“笨鸟先飞能如林”,只要不懈地努力,辛勤地耕耘,总有收获,总有所得。我在搞好本职工作之余,努力学习和探索教育理论和实践,撰写和发表了400多篇文章,出版了40多部著作(含主编),在国内20多个省(区市)数十所高校、教育系统讲学2000多次,还应邀到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及台湾、香港地区的高校作学术报告。我结余的300万元主要来自讲课费、书稿费。

  30多年来,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学习、研究之中。我是个惜时如命的人,我明白“时间就是生命”,“浪费时间无异于自杀”。充分利用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价值,就是延续有限的生命。我最不愿意把时间花在吃喝玩乐之中,我们一家四口从来没有出去玩过一次,从来没有在一起看过电影,进过饭馆。我最大的快乐是奉献及奉献后的收获,我最大的业余爱好是学习和写作。回顾往事,虽然也有内疚和遗憾,但我旡悔旡愧,我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看到了我为社会为人民做了些有益的事情,在“立志、立德、立业、立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

  当我退位和退休之后,我想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度过下半辈子,如何继续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人民有的人。我明白自己在人世间的时间不会太长了。于是我打点了自己的家产。我整理了30多年来的文稿,自费出版了三卷本《杨德广教育文选》以及《我的教育人生—从农民儿子到大学校长》,算是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回顾,对我从事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总结,以供教育界同仁和学生们参考。我很珍惜这些精神财富。我的物质财富有积余的100万元书稿费及多余的一套房子。决定捐赠给我的三所母校。

  我明白,我这些多余的财产不完全属于我个人的,而是属于社会的。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的人。因此,任何人的成功都不能脱离社会。我之所以有今天,我之所以获得生存、获得教育,获得发展,是在社会各方面帮助、支持下取得的,使我有了一定知识、一定能力,成为大学教授、大学校长。这是我获得财富和成功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就不可能有个人发展的机会,如果没有工人、农民的辛勤劳动,就不可能有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如果没有建筑工人的辛勤劳动,就不可能有舒适的住所,如果没有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就不可能有清洁的环境,如果没有教师的辛勤劳动,就不可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如果没有广大学生到学校求学,我就不能成为大学教师和研究生导师。我明白,我的财富的获得,离不开社会其他人的奉献,包括工人、农民、军人,包括我的老师、同事和学生。我不能把结余的300万元仅仅当作个人的财富,个人奋斗的成果。从本质上说,它来源于社会,来源于其他人的劳动成果,应该回报社会和人民。

  我明白,目前我们的国家还不十分富裕,社会上还有不少弱势群体,学校里还有不少贫困学生,我将结余的300万元用于资助我就读过的3所母校的贫困生、优秀生,帮助他们度过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让积余的财富发挥最大的效益。如果把钱存放在银行的个人账户上,这犹如把社会、把他人给我的钱私饱中囊,占为己有。如果把积余的财富未处置好就离开人间,是一种悲哀和耻辱。我将多余的钱捐助贫困生和优秀生,并立志在有生之年能资助1000名学生,以实现我退休后能继续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的夙愿。我明白,把多余的钱用于帮助最需要钱的人,花在最需要的地方,是最有价值的。我在读书期间,也是一个贫困生,当老师、同学给我一点帮助时,我非常感动、感激,帮我度过了难关、增强了前进的动力和信心。我明白,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华文明一直熠熠生辉,照耀中华大地。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有多少仁人志士、革命先烈英勇奋斗、前仆后继,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国家,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今天将自己多余的钱用于帮助贫困学生,与先烈们的伟大壮举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每个人都在追求快乐和幸福,固然,吃得好、住得好、有个稳定的工作、和谐的家庭是快乐和幸福。这些我都拥有了,这是物质上的快乐和幸福。我明白,作为一个人还要有精神上的快乐和幸福,那就是奉献。那就是要为社会、为人民做些有益的事,永远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然而我是个退休之人,在工作上已很难有大的作为,但我可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包括做些慈善事业。自2003年退位后,每年新年后上班的第一天,我第一件事就是为学校“爱心基金”和“教育发展基金”捐款,这会给我带来一年的快乐和幸福。每年的植树节,我都为学校绿化至少捐款1000元,用于购树种在校园内。当我看到一棵棵幼苗茁壮成长时,感到快乐和幸福。每年10月,我去三所母校为贫困生和优秀生颁发奖学金。当我看到那些贫困生、优秀生用感激的目光、灿烂的笑脸,接受我的助学金、奖学金时,我感到快乐和幸福。当我收到一封封受助学生的来信,汇报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取得的进步时,我感到快乐和幸福。我明白,从表面上看,我帮助了这些学生,实际上是他们帮助了我,给了我快乐和幸福。

我要永远做一个明白人,永远明白做人,永远“活明白了”。在我有生之年,我仍然要践行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坚持不懈地把资助贫困生、优秀生工作一直做下去。永远做一个快乐和幸福的人。

新华网:老教授杨德广:卖房设立贫困生教育基金

发布日期: 2010-9-14 

记者:杨金志

今年教师节前夕,70岁的上海师范大学退休教授杨德广在卖掉一套房产之后,捐资100万元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设立“德广教育基金”,资助母校华东师范大学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此前,杨德广已经捐资助学几十万元,他计划在有生之年至少捐资助学300万元。

        杨德广1940年出生于南京农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说:“20岁那年我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读书,行李是一个旧麻袋,里面只有旧衣服和书,是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完成学业的。”杨德广后来长期从事师范教学、教育管理工作,1996年到2003年担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我有一个苦难的童年、一个艰难的青年,我读大学时是个典型的贫困生。”杨德广对记者说,“希望我的举动不仅能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更能在他们心里播种下希望和善心。”

        这已经不是杨德广第一次捐资助学。今年2月5日,杨德广在自己的70岁生日那天,请来母校南京江宁县上坊村小学和南京市九中的校长,与两校签订了为期5年共计50万元的首期捐款协议书,每年资助15名到20名学生。房子卖掉后,加上自己的积蓄,5年之后的250万元捐助资金也已经到位。

       杨德广说,他要在有生之年至少捐款300万元,捐助1000名贫困学生。300万元不是个小数目,他怎么筹措呢?杨德广说,除了多年积累的工资、稿费等费用,他还把自己名下的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卖掉,筹措了200万元。“我曾经有2套房子,自己住一套,把另一套卖了。有人问我怎么不买个别墅,我说我每天都到办公室工作,平时就喜欢学习、写作,不喜欢吃喝玩乐,住的地方足够了。”

        杨德广的妻子几年前因癌症去世,一儿一女都在上海工作,“决定卖房前我跟他们商量,他们都很赞成。”杨德广说。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