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工委简介-信息之窗

今天,我们回家——首次冬季返回、在轨时间最长,神舟十一号飞船回收面临新考验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6/11/18 9:12:46 154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18日   12 版)

本报记者 冯 华 余建斌

 

 

  17日,呼啸的寒风吹过初冬的草原,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区内,8架鹰隼般的直升机在风中静立,再过24个小时,它们就要在指挥员的命令下起飞,承担起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的空中搜救任务。

  经过30天的太空生活,“神十一”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于17日踏上返回之旅,并在18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着陆点所在的阿木古郎草原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英雄凯旋。

  多种空中载体联合搜救,优化现场保护措施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寒冬季节执行航天员搜救任务,同时航天员在轨停留时间也首次超过一个月,对快速搜救提出了更高要求。”主着陆场区指挥部副指挥长李军智介绍,飞船返回时段正值冬季,着陆现场气温较低,加之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较长,返回着陆后身体出现不适的概率较大,必须尽快搜索返回舱、尽快到达着陆场,争取第一时间对航天员实施医监医保和医疗救护。

  针对这种情况,这次任务第一次使用了多种空中载体联合搜救,8架直升机、2架无人机和1架固定翼飞机组成空中编队,分别布置在着陆区域的不同方位。“首次使用无人机参与搜救,使搜索目标覆盖范围更广,搜索效率更高,但也对我们的组织指挥提出更高要求。”李军智说。

  本次搜救任务还有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跟踪测量系统、通信系统都增配了性能更优、效率更高的新设备,这些新技术、新装备的运用为搜救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李军智说:“这次我们增配了光学测量设备,飞船进入主着陆场设备跟踪范围后可以实现不间断拍摄;同时还新配备了4G通信系统,传输速率高、带宽大、稳定性高,能够将各类搜救信息推送到4G系统的手持终端上,明显增强了搜救指挥和通信保障手段。”

  此外,考虑到冬季天气寒冷、航天员在太空驻留时间较长的实际,着陆场系统调整优化了航天员救援流程,将以往在返回舱内进行的重力适应过程转移到气温较高的直升机上进行。同时增加了现场保护措施,将航天员抬送座椅由坐立式改进为半躺式,为航天员特制了防寒服,添置了保暖型睡袋和盖毯等。

  搜救团队多次演练,针对各种可能情况制定预案

  每次执行神舟任务,着陆场站人心里都凝结着一种别样的情愫:他们会把航天员当作远行的亲人,翘首企盼他们平安归来。

  为了把航天员安全接回家,确保回收任务万无一失,从9月份开始,主着陆场区参试人员陆续进场展开工作,扎实开展各项搜救演练。“我们设想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落入水中、陡坡中、沟壑中、树林中怎么搜救,都制定了针对性预案,并进行了模拟演练。目前全系统综合演练已进行9次,各专项演练已进行30余次。”着陆场站站长王栋告诉记者。

  进行演练时已是10月中旬,内蒙古草原温度已降至零下10摄氏度,水面早已结冰,返回舱挺立于冰面之中,这也是历年来首次进行如此复杂情况下的模拟演练。舱内,模拟航天员的两位着陆场站工作人员早已就位;舱外,开舱手李涛套上防水皮裤,背起三四十公斤的处置装具,扛起大锤破冰前行,准确迅速地打开舱门,航天员救援及时,返回舱处置有序圆满完成。

  被称作“神舟开舱手”的李涛,已经承担过10次开舱任务,这次将继续执行神舟十一号飞船的开舱任务。尽管业务已经非常熟练,但每次执行任务前,李涛都要进行成千上万次的练习,力求万无一失。

  搜救回收队队长李磊,虽然年龄不大,却是站里有名的“搜救通”,谈起上千套搜救装备如数家珍,对任务程序更是烂熟于胸。这次搜救采用了新设备,为了熟练掌握这套设备,李磊和队友们努力学习,搜救队以最快速度熟练掌握了新型通信设备的操作技能,针对各类紧急情况,组织进行夜间搜索和现场处置训练,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跃升。

  由于这次的飞船返回任务正好是在冬季,受寒冷天气影响大,对气象保障提出更高要求。

  “我这两天都没睡好觉,脑子里都是天气预报的事儿。”光学气象站气象台高工王红军说,自9月份以来,他们就开始进行24小时地面观测,及时将数据发送至北京中心、西安中心,力求高质量、高标准进行气象保障工作。“每次航天员安全归来时,气象工作人员都是在机房守候,虽然不能亲眼见证这一时刻,但我们同样感到无限光荣。”

  航天员离开前,要把天宫打扫干净,并收拾好行囊

  11月17日,在太空驻留1月有余的两名航天员,开始着手准备返回地球。

  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告别之后,身着舱内航天服的景海鹏和陈冬回到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关闭舱门,进行返回前各项准备工作。北京时间11月17日12时41分,两个航天器成功实现分离。随后,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首先撤离至120米停泊点保持位置,状态确认正常后,在地面指令控制下逐渐远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一天后,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将首次从高度约393公里的轨道上返回,考核从空间站运行轨道返回的相关技术。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继续在轨运行、开展有关科学实验,于明年4月接受天舟一号飞船的访问。

  组合体分离前,航天员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撤收了天宫二号舱内的有关试验装置和重要物品,放置到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中。离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前,景海鹏、陈冬向地面科技人员和关心支持航天事业的人们表达了他们的感谢和敬意。

  据介绍,返回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在轨产生的实验数据回收、舱内环境的整理,以及离开天宫之前进行状态设置。在太空栽培的生菜、结茧的蚕都要带回来,还有在太空中采集的尿液、唾液等样本,离轨前采集的大气微生物样本,也要带回地面进行分析。航天员从飞船进入天宫二号时搬了很多物品进去,包括生活用品、实验用品等,返回地球前他们要把需要带回去的东西从天宫二号里再挪回到飞船。

  离开之前航天员要把天宫打扫干净。一些垃圾放在天宫上比较危险,也容易产生异味,为了保证天宫后续任务,必须带走。残余食品垃圾、卫生用品垃圾,还有在轨实验产生的一些垃圾,比如电池、电极,都打包后放入轨道舱,然后随轨道舱坠入大气层销毁。此外,由于天宫二号还要在轨道运行,迎接明年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对接,所以天宫二号上的电、水、气、通信等各项状态都要设置到位,做好准备。

  这次太空之行,景海鹏和陈冬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虽然时间长达一个月,但工作节奏仍然十分紧张。工作之余,两名航天员也会通过舷窗瞭望,看看地球的模样,特别是当飞船经过祖国上空时,他们感到非常激动。

  按计划,两名航天员将在18日下午随飞船返回舱抵达落区,再次踏上地球的土地。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