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的勤奋学习精神
来源:2025年10月28日08:29 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网编辑录入:O Y 2025/10/28 9:37:12 16
陈云出身贫寒,但他对学习始终如饥似渴。靠着勤恳力学、铢积寸累,使他拥有很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值得后人传承。
刻苦学习,锲而不舍。陈云高小毕业后因生活所迫辍学,14岁时经人介绍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其间,陈云不管多忙多累,每天坚持抽空读书学习。为探求救民强国之道,陈云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浅说》《资本制度浅说》等进步书籍。由于勤奋好学,虽然他只有高小学历,却成为当时年轻同事中学识最渊博的一个。
陈云参加革命后学习更加自觉,他把自学比喻为进“长期大学”。1935年9月,陈云奉命抵达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中央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并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在苏联期间,陈云充分利用难得的学习环境,争分夺秒地埋头攻读。在学习的同时,陈云珍惜到苏联各地参观工业、农业、文化教育事业的机会,努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全国财经工作的陈云针对“比较不熟悉或者根本不熟悉的东西来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是想办法“挤”时间读书学习。1989年9月,陈云写信给薄一波、宋任穷等,信中说,“我最近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应该组织中顾委常委和在京委员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此时他已届耄耋之年,但学习的兴致丝毫不减当年。
陈云不仅劝人向学,还因人施教,建议学习方法应根据各人的文化程度和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没有文化底子、各种知识都很缺乏的人,要将现有教科书一本一本地读,每星期读三四十页,每字每句都要读懂,不懂就要认真请教,“读书要与懒惰作斗争。要订出一个切实的读书计划,照着去办,坚持不懈”。
陈云对家庭成员、工作人员也是诲人不倦。1970年12月,他给女儿陈伟华回信,对如何学习进行了具体的指导,比如订一份《参考消息》、每天看报、找一本中国近代史看看等。1971年9月,陈云到江西新渝县(今新余市)考察,县委通讯员傅可新临时负责照顾陈云的生活。陈云语重心长地说,你在领导身边做通讯员工作,对领导同志的思想、工作、作风以及工作方式方法,要注意观察,好好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在陈云身上,学习和解决新问题是紧密相连的。他在学习中从不生搬硬套教条,而是勤于思考,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用于指导推动工作。陈云擅长以笔为武器,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在苏联期间,连续发表多篇文章,阐明党的主张,谴责日寇暴行,批判国民党的消极抗日政策。他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以其在长征中的亲身经历及政治家的眼光和思想水平,生动真实地描述了世人所关注的中国红军长征,成为长征的最早宣传读物。
把培训各方面人才作为一项中心任务。延安时期,陈云十分重视干部人才培训工作,他要求中央组织部把培训各方面人才作为组织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不仅自己要办好中央组织部党训班,还要会同有关部门大力加强干部教育训练工作。为扩大培训覆盖面,提升培训效果,他提出“热炒热卖”的思路,一方面,对吸收进革命队伍的青年知识分子进行训练,使他们尽快适应需要;另一方面,把前方的同志招回来接受训练。这个办法实施以后成效斐然,在整个抗战期间,约有20万人次的干部在延安接受了短期训练,仅抗大就有10万人次。
面对改革开放新形势新任务,陈云对干部学习培训更是念兹在兹。1983年2月,陈云致信时任中央党校校长和副校长的王震、蒋南翔,强调“很好地培训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党政领导骨干,是党校的迫切任务”。
1992年7月,陈云在撰写的《悼念李先念同志》一文中再次呼吁,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建设规模比过去要大得多、复杂得多,过去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很多已经不再适用。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这一论述,既是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制胜密码,也是陈云与时俱进尊学促学的殷殷嘱托。
(摘编自6月20日《学习时报》 顾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