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医学2项科技创新成果亮相工博会
来源:同济大学医学院 2025年09月24日 10:56编辑录入:O Y 2025/9/26 9:02:48 15
9月23日,以“工业新质,智造无界”为主题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同济大学共有19项科技创新成果集中亮相,各有创新亮点,引来参观者驻足。
医学院教授团队的“工程化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药物技术平台的开发”“新一代血管特异性铁基磁共振造影剂”等2个项目参展。
工程化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药物技术平台的开发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是一种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神经系统急重症,患者数量庞大,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有限,亟需突破性疗法。徐俊教授团队聚焦这一重大临床需求,创新性地通过基因工程改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稳定、可扩增的永生化细胞系,并以此为基础定向生产工程化外泌体,显著提升其在神经修复、抗炎调控、血管再生等多维度的治疗效能,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精准治疗提供颠覆性解决方案。
依托自主研发的工程化外泌体定向改造技术,团队可精准调控外泌体表面靶向分子与内含功能性生物活性物质,显著增强其穿透血脑屏障能力与病灶靶向效率,实现临床治疗效果,开创国际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定向改造之先河。
团队已成功构建“靶向明确、功能增强、一靶多能”的工程化外泌体创新药物研发平台。平台具备连续、密闭、自动化cGMP级生产能力,率先实现外泌体从实验室毫克级到产业公斤级乃至吨级的跨越,系统解决外泌体药物规模化制备难题。同时,平台兼容脂肪、脐带、骨髓等多种干细胞来源,具备高度灵活性与可拓展性,可快速高效迭代开发针对不同疾病的外泌体新药。在质量控制方面,团队构建融合蛋白质组、脂质组、RNA组等多组学深度表征体系,开发标准化生物学效力检测,建立符合先进治疗药品(ATMP)质量要求的全链条、全维度质量标准和质控体系,确保产品批间一致性与临床应用安全性。通过构建多模式的表型评价体系和多种属、多模式的动物药效评价体系,团队系统评估工程化外泌体在急性肝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等其他危重症中的治疗潜力,初步显示出显著的抗炎、组织修复与生存获益。
作为再生医学与精准治疗领域的颠覆性技术,该平台系统攻克了功能靶向性、规模化生产、质量控制与多维度药效评价等关键难题,填补国内外泌体药物产业化空白,引领全球工程化外泌体新药研发方向,为我国ATMP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新一代血管特异性铁基磁共振造影剂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其精准诊疗亟需血管成像技术的突破。针对现有临床钆剂存在的血管特异性显影不足、钆沉积毒性风险(FDA黑框警告)以及市场规模日益增大等瓶颈及需求,张兵波教授团队历经近十年攻关,成功突破血管特异性的铁基磁共振造影剂制备关键技术。
团队研发的超小氧化铁液相自组装技术,可在常温、纯水相中30分钟内完成规模化快速制备,单批次产能达百升级,成本比传统合成技术降低80%,制备过程绿色环保,不使用有机溶剂。该铁基造影剂具备三大核心优势:(1)成像性能显著提升,实现“一针注射、全身可视”,单次注射即可完成全身200微米级超高分辨率血管成像(注射剂量仅为临床钆剂的25%);(2)生物安全性显著优化,以人体生理铁元素为基础,实现零重金属残留;(3)临床应用广泛覆盖全身血栓精准定位、深静脉血栓筛查、糖尿病足微循环定量诊断以及恶性肿瘤血管可视化评价等关键领域,全程无辐射,为患者提供安全、精准的诊断方案。
项目已获多项发明专利,完成多次工艺验证及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获国家及上海市等项目支持。
本届工博会为期五天,将持续至9月27日(周六),共设九大专业展和三大特展,紧紧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主线,全力建设一个展示中国成就、引领新型工业化方向、彰显未来工业趋势的国际工业创新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