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加麟院长寄语2025级新生:“获奖”的你们 (Winner),持久艰辛的医路,最难忘!
来源:同济大学医学院 2025年09月14日编辑录入:O Y 2025/9/17 9:52:51 16
亲爱的2025级新同学们:
秋光正好,我们相聚在同济医学这片承载着百年医学荣光与使命的热土上,共同见证一场关于生命、理想与责任的青春启程。首先,我代表医学院和附属医院全体教职员工,向来自五湖四海的你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欢迎你们正式成为同济医学大家庭的一员!
此刻,我想借用一首歌——陈楚生的《获奖之作》作为开场,“颁给所有连接的时刻、颁给笑着流泪的温热”,这首歌通过平凡人的视角,重新定义“获奖”的意义——不是外部的加冕,而是生命本身的珍贵。今天,我想赋予它医学的注解:你们,每一位历经寒窗苦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终“获奖”踏入同济医学,正是命运埋下的最珍贵的伏笔。这份“奖”,是你们用无数个日夜的坚持与拼搏换来的入场券,更是开启一段终身学习、持久艰辛、不断“获奖”的医者之路的起点。你们选择了医学,就是选择了一条持久艰辛却最难忘的路。医学之路,从来不是一条坦途,这条路没有终点,只有不断攀登的高峰,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时间、精力与情感。正是这些艰辛的磨砺,才铸就了医者的坚韧与温度。你们会发现,那些实验室挑灯的夜晚,那些在手术室坚守的时刻,那些患者治愈后的微笑,自己“无愧于心”的平静,都将成为你生命中最深刻的记忆,最难忘的“获奖”瞬间。
“医术是神圣的,它关乎生命与希望”,我想以“获奖(WIN)”为关键词送你们三把钥匙,W for Willpower(毅力),I for Innovation(创新),N for Nourish(滋养)。
第一把钥匙:W for Willpower,医路铸志,以毅力锻造医学脊梁
医学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令人惊叹,今天的标准疗法,明天可能就被新的证据推翻。唯有保持终身学习,才能为患者提供最有效的治疗。它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是“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在持续学习、不断精进的漫漫征程中,你们所收获的,将远超一纸文凭或一座奖杯。每一次对疑难病症的豁然开朗,每一次得到患者由衷的信任与托付,每一次通过协作创造的生命奇迹——这一切,都是时间对你最珍贵的馈赠。成长与成熟本身,就是一种终身“获奖”的状态。这不是外在的荣誉,而是内在的丰盈;不颁发给某一刻,而是贯穿于每一刻。
苏轼在《晁错论》中有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同济医学的历史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奋进,其中浸透着一代代同济医学人坚韧不拔的意志。抗战时期,我们的前辈辗转千里,在烽火中坚持办学、救治伤员,那种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的精神,正是毅力的最佳写照。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坚韧的人,他们像沙漠里的骆驼,负重前行却从不抱怨;像悬崖上的青松,风吹雨打却愈发挺拔。人生最动人的风景,往往是在无人喝彩时的坚持。刘楚昕的《泥潭》,是在失去、迷茫、痛苦和新生中写下的作品,“人生并非只有奋力爬出才算胜利,有时最深的智慧在于停下无谓的挣扎,承认陷落的处境,感受淤泥冰冷的触感和沉重的包裹,正是在这份彻底的接纳中,一种奇异的力量开始滋生它,不再渴求立刻的救赎,而是在污浊里寻找养分,在窒息中练习呼吸,将绝望的沼泽化作孕育新生的黑暗子宫,存在本身已是向死而生的宣言。”
同学们,意志力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在一次次挑战、一次次坚持、一次次克服惰性与软弱中磨砺出来的,所以请主动迎接挑战,每一次克服,都是意志力的淬炼。我也希望你们明白,意志力不等于孤军奋战的蛮干。真正的强者,懂得寻求帮助,懂得与同伴并肩作战。当你感到疲惫或迷茫时,请向身边人倾诉,这不是软弱,而是为了积蓄更强大的力量再次出发。请允许我用《礼记·中庸》中的话与大家共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愿你们在同济的沃土上,锻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医学脊梁。
第二把钥匙:I for Innovation,医路破界,以创新突破医学边界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这句禅宗妙语,道尽了求索与成就的真谛。想要屹立于医学之巅,览众山小,其路径恰恰在于能否沉心静气,潜入那未知的、幽深的知识海底。这与古希腊先哲赫拉克利特的箴言 “向上和向下的路是同一条路”异曲同工。真正的创新之路,是一条同时指向高远与深潜的道路。
“全国先进工作者”徐美东教授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及内镜诊疗工作,专注于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与内镜微创治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性地开展了多项国际领先的内镜微创技术,对消化内镜微创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张鹏教授,长期围绕“难治性肺癌”开展精准治疗与机制研究,揭示小细胞肺癌的蛋白质组学分子特征,提出分子分型特异性精准治疗策略;解析肿瘤免疫微环境重塑介导难治性肺癌发病及耐药的多维度分子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完成难治性肺癌的系列新辅助治疗临床试验,建立难治性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新模式。他们“向上的路”是由无数个在实验室、在临床现场“向下”深钻技术细节、反复验证调试的日夜所铺就,他们的实践生动证明,唯有向下的深度,决定了向上的高度。
同学们,所有伟大的、变革性的创新,无一不是源于对基础研究“深海底”的执着探索,源于对临床实践“第一线”的深刻洞察。这需要你们敬畏基础,甘于从最根本的科学问题做起;拥抱交叉,主动潜入工科、理科、人文的“深海”,汲取创新的养分。人工智能重塑医学,同济医学当仁不让。今年5月20日,同济大学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致力于系统性建设医学数据存储与计算中心、智慧医学教育中心两大支撑体系,重点打造四大特色系统或者平台,即通用医学大模型、医疗数据智能治理系统、医学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平台和智能药物发现与验证系统;通过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临床转化”的创新链条,革新智能医学教育体系,升级创新药物研发范式,提升精准医疗服务能力。而这些创新成果的落地生根,依赖于每一位同济医学人对基础研究“深海底”的执着探索、对临床实践“第一线”的深刻洞察。请记住,你们未来每一次看似“向下”的枯燥积累,每一次“向内”的沉潜探索,都是在为最终那一次“向上”的突破性创新和“向外”的卓越贡献积蓄力量。登顶的路径,恰恰在于“深深海底行”的坚守与耕耘。愿你们未来既能以高远的视野“立于山顶”,更能以坚实的步伐“行于海底”,在创新路上,勇破边界,为医学的星辰大海写下同济人的注解。
第三把钥匙:N for Nourish,医路滋养,以仁爱厚植医学沃土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其最深沉的动力和最终的归宿,是对人的关怀。这种关怀的能力,需要被持续地滋养和培育。在同济医学,滋养体现在同济特色的卓越医师和医学科学家培养模式中,我们致力于培养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卓越医学人才,致力于培养有温度的医者。过去的这个暑期,多支学生实践团队奔赴祖国各地,足迹遍布四川、贵州、陕西、湖北、江苏等地,这正是这种滋养理念的生动实践。当医学生们走进民众时,传递的不仅是医疗技术和健康知识,更是跨越地域的人文关怀。
8月,史玉玲教授荣获“仁心医者·上海市仁心医师”,她说,“患者的笑容,才是医生所能获得的最高勋章”。她近三十年如一日,专注于银屑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建立针对中国人群的银屑病系统诊疗新策略,制定符合我国人群特征的紫外线光疗中国方案,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标准化空白;创办了上海市首家银屑病患者俱乐部,牵头发起全国性的“蒲公英科普教育行动”;建立了喀什二院“史玉玲专家工作站”……这种仁心在她的团队中得到传承,他们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治疗方案,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的真谛。
海有舟可渡,山有路可行。在人生渡与行之间,常常有人会伸只手,请留一只手接住那份好意,也留一份温柔回给这个世界,若你愿意,等这阵风过去,把你得到的帮助,以另一种方式传出去,那日子会越来越顺。同时真正活得清醒的人,既懂得感恩相助贵人的提携,更明白自我的修炼才是根本。他们像莲花一样,既需要水的滋养,更要靠自己的力量绽放。外界的帮助只是催化剂,真正的蜕变永远来自内心。我们既要珍惜生命中的贵人相助,更要培养独立前行的勇气。最可靠的后盾是自己,最持久的动力是成长。当你的内在足够丰盈,整个世界都会为你敞开大门。同学们,首先要滋养你们的仁爱之心。对待生命,永怀敬畏与悲悯;对待患者,常念“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之重。其次,要滋养你们的学识与灵魂,广泛涉猎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知识,涵养丰厚的文化底蕴,这将成为你们与患者共情、与社会对话的深厚基础。还要学会相互滋养,共同成长。在师长的言传身教中,在团队的协作共进中,彼此启发,相互支持,营造一个共同滋养、共同进步的学术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
同学们,三把钥匙,W-I-N,寓意着胜利和收获,代表着通往“获奖”之路必备的三个要素:毅力(Willpower)、创新(Innovation)、滋养(Nourish)。以毅力为根基,厚积薄发,矢志不渝;以创新为羽翼,搏击长空,开创未来;以滋养为灵魂,不忘初心,行稳致远,让医学真正成为照亮生命的光。
正如《获奖之作》中唱道:“你要记得,你也是某人的获奖之作。”愿你们在医路跋涉中,始终铭记这份“获奖”的初心,让持久艰辛的医路,成为终身难忘的旅程。当你们未来某一天,在某个病房、某台手术、某项研究中再次“获奖”时,请回望今天——这个你们“获奖”踏入同济的日子。那时,你们会明白,所有持久的艰辛,终将化为最难忘的勋章;所有对生命的付出,都是医者最动人的“获奖之作”。
谢谢大家!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