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时政讲坛

【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教育现代化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新体系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5-03-24 13:31编辑录入:Ligj 2025/3/27 7:08:45 9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教育强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经济提升、科技创新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钟育文: 健全教育体系建设,推动教育强国发展】

    钟育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新时代新征程,要全面构建“八大体系”,必须正确理解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这样才能以战略思维着眼全局、以系统思维协同各方、以辩证思维把握规律,奋发有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固本铸魂”,要铸牢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要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全面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要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相应形成规划合理的学校布局,提高教育资源配置弹性,实现跨学段、跨区域统筹调配。全面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通过建立差异化的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分类支持机制,引导高校找准定位,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

摘编自《人民日报》

【王宏伟:贯彻落实“三品”战略,促进制造业全面升级】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宏伟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对“三品”战略深入推进提出了更高要求。“三品”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制造业产品品质提升成效显著,全国已创建139个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也要看到,当前制造业品种、品质和品牌的发展,仍不能充分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和应对国际竞争挑战。部分行业产品种类不够丰富,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的需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质量安全性、稳定性和一致性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品牌数量多但品牌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不够、品牌附加值较低,难以吸引并保持与高端消费者之间的黏性。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品牌建设与运维水平仍不高,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与质量管控体系不健全。未来,要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入手,多措并举,提升制造业品种、品质和品牌的能级。引导优质制造企业制定品牌国际化战略,通过并购、合资等方式与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互利共赢的品牌创新联盟,充分整合品牌、技术、渠道、文化等国际资源,不断扩大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经济日报》

【张璐:以科技现代化推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张璐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而企业是科技和产业结合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重要主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意味着企业不应只在技术创新中处于单一主体地位,而是在科技重大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均应发挥主体作用,其科技创新活动应贯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的“全链”创新。从企业在科技创新全链条的影响力和支配力来看。我国的世界一流企业数量持续增加且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但在研发效益、经营绩效等方面有待提升,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环境有待完善等;从企业所处的区域位置来看。我国不同地域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不同,企业科研实力和政策需求存在差异,各地区企业尚未充分挖掘并发挥自身独特的区域优势。对此,要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政策机制,完善制度激励政策体系;强化组织保障政策支持,加大资源保障力度。此外,还可根据企业的异质性需求和不同资源获取方式,推动内部自助式、外部互助式和公助式三种资源保障机制的形成,并从“自助式—互助式—公助式”三方面助力企业突破资源瓶颈,实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资源保障最优策略。

摘编自《光明日报》

【王一鸣:发挥政府职能,实现5%经济增长目标】

    中国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指出,去年,我们面临的困难挑战明显增多,但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特别是9月26日中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后,经济明显回升,全年实现了5%的预期增长目标,经济总量接近135万亿元,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西方媒体对今年两会的报道中,有一篇报道认为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特朗普总统在国会的演讲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展现了全国的团结一心,美国两党对立难以和解;中国推进经济绿色转型,美国加大化石能源勘探。这折射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进步的认同。从今年面临的内外环境看,要实现5%左右的目标并不轻松,可能需要“跳一跳”才能实现。但正是因为经济运行面临一定的压力,设置5%左右的目标,才能更好引导预期,增强市场信心。从发展条件看,市场规模优势、产业体系完备性、人力资本条件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加上深化改革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这些合起来让我们有条件实现5%左右增长目标。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更重要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改变形成现有发展方式的体制性因素。因此,短期可以通过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来扩大内需,但中长期最根本的还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政府的有所为主要体现在:加大科技投入,支持长周期、高风险的科学工程和研究项目;加强对企业在竞争前环节研发投入的政策支持,落实好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的政策等方面。

摘编自《北京日报》

(光明网记者 郑彦整理)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