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往事悠悠

赵一曼家书:“甘将热血沃中华”

来源:2023年08月08日08:26 中国组织人事报编辑录入:OY 2023/8/9 10:01:33 191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陈列着一封母亲写给儿子的信,这位母亲就是被誉为“白山黑水”民族魂的抗日英雄——赵一曼。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字淑宁,曾用化名李一超。她于192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进入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与她同行的还有任弼时妻子陈琮英之兄陈达邦,两人后来在苏联结为夫妻。不久,根据国内革命工作需要,党组织要求赵一曼回国。已怀有身孕的赵一曼克服一切困难,于1928年11月回到上海。1929年2月,赵一曼生下儿子,取乳名“宁儿”。1930年4月,辗转各地从事地下工作的赵一曼,将年幼的孩子送到汉口,托付给陈达邦的堂兄陈岳云抚养,并留下一张母子合影,从此再也没有与儿子相见。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赵一曼被中共中央派往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先后在沈阳、哈尔滨进行党的地下工作。1935年11月,在一场抗击日寇的激烈战役中,为了掩护部队突围,赵一曼在交战过程中受伤昏迷而被俘。在拘留所内,身负重伤的赵一曼面对敌人对其肉体上的摧残和精神上的折磨,始终对党组织的机密守口如瓶。她编造假口供迷惑敌人,还痛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为了得到重要情报,1935年12月,日军将生命垂危的赵一曼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她在医院警士董宪勋和护士韩勇义二人的帮助下逃出医院,但很快被日军再度抓捕。一个月后,在一无所获又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敌人决定把赵一曼押解到她曾经战斗过的珠河县,斩首示众。

       在被押往珠河的火车上,赵一曼回首自己短暂的人生:作为一名革命者,可谓死得其所、无怨无悔;作为一名母亲,却没有尽到对儿子教育和抚养的责任,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思绪至此,她要来纸和笔,写下最想对儿子说的话:“……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写完这份遗言后,她想到敌人也许会拿着她的遗言作为口实,去迫害她的孩子。于是,她又写了一份与之前编造的口供一致的遗书(目前看到的两份遗书均根据敌伪档案的记录誊录形成):“……母亲到东北来找职业……你的父亲到东北来死在东北,母亲也步着他的后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赵一曼昂首挺胸,愤怒地对着敌人的枪口……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赵一曼用年仅31岁的年轻生命实现了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开始查访离散家属。四川的李坤杰也在寻找外出参加革命的幺妹李坤泰。1954年8月,李坤杰证实,自己的妹妹李坤泰、李一超就是抗日英雄赵一曼。后来,李坤杰还找到妹夫陈达邦和外甥陈掖贤(宁儿)。当陈掖贤得知赵一曼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妈妈时,倍增对母亲的思念和崇敬,他还曾于上世纪50年代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含泪手抄了母亲留给他的那份遗言。

       (摘编自2021年12月17日《学习时报》)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