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往事悠悠

始终心系人民的“泥土诗人” ——走进山东诸城臧克家故居

来源:2023年07月30日08:29 人民网 学习时报 编辑录入:OY 2023/7/31 11:03:09 214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因为这首《有的人》,读书时的我认识了诗人臧克家。他那铿锵有力的诗句以及对人生的深入剖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工作以后,我有幸实地探访了臧克家故居,循着这位“诗坛泰斗”的脚步,感受他的人生之路。

(一)

臧克家故居坐落在山东诸城龙都街道臧家庄村,为单层四合院,青砖灰瓦清式建筑风格,包括堂屋、东西厢房、学屋、粮仓等。“臧克家故居”馆名由文学家季羡林题写而成。故居陈列以实物和图片资料为主,反映了臧克家对祖国、对人民、对故乡的真挚情感。臧克家被誉为“泥土诗人”,80余年创作生涯中,他始终坚持贴近农民、贴近生活的创作原则,关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文学的发展,倡导作家深入生活、反映时代,提倡题材、风格的多样化和艺术上的探索创新。他见证了我国新诗从诞生到发展的历史,对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诸城臧家庄,在故乡的马耳山下度过了童年和少年。1919年,他在诸城县第一高等小学就读。五四运动后,他聆听了北京学生运动派来的代表——诸城县大学生丘纪明宣传五四运动的演讲,与同学们组成了“反日会”,打着小旗到街头宣传。新文化运动使臧克家从此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他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如饥似渴地学习共产主义思想和新文学作品。而后他毅然投入武汉大革命,经历了反军阀统治的血与火的考验。武汉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的迫害使臧克家有家不能归,逃亡东北,颠沛流离大半个中国。

(二)

臧克家故居并不陈旧,灰色的砖墙,古朴而典雅。进门后,有一条不长但宽阔的甬道,从甬道的尽头往西拐,一排建筑,是“学屋”。现在的这排建筑,里面分为两大间,外间有玻璃柜,里面摆放着大量的书籍,有臧克家的作品,也有研究臧克家生平与作品的论文集。里间,整齐地摆放着桌椅板凳,对面墙上的正中位置,有两块鲜红的版面,一块是党旗的图案,一块上面用端庄的字体写着入党誓词。1930年,臧克家入读国立青岛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教诲与帮助,创作了《难民》《老马》《罪恶的黑手》等诗篇,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他为农民的悲苦命运不平,那首脍炙人口之作《老马》,描绘了农民背上苦难的重荷,饱含他鲜明的爱憎,从侧面描写旧中国千千万万不幸而又无助的贫苦农民的生存境地。1933年,闻一多和王统照帮助臧克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烙印》闪耀着“尽力揭破现实社会黑暗、写人生永久性真理”的火光,问世后一版再版。

“学屋”的后面,隔着一条窄道,是一个大院,有正房、东西厢房和南屋,门口的两边,都有竖幅,上面书写着臧克家和其他名家的名言诗句。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积极投身抗日爱国活动。1938年,他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襄阳、宜昌两分会理事。1938年至1941年,臧克家任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宣传科教官、司令长官部秘书、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三十军参议。在此期间,他三赴台儿庄前线采访,写成长篇报告文学《津浦北线血战记》;率第五战区战时文化工作团深入河南、湖北、安徽农村及大别山区,开展抗日文艺宣传和创作活动;赴随枣前线从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工作,参加随枣战役。这期间,臧克家创作和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及散文集《随枣行》,热情讴歌了抗日军民英勇抗敌的事迹。爱国主义是臧克家作品的主旨,无论抗战时期如战鼓、号角的篇章,还是白色恐怖中似匕首、投枪的政治讽刺诗,都凝结着诗人不惧黑暗势力威逼,勇于追求光明的胆识和才智。1949年10月,臧克家写下了广为传诵的名篇《有的人》,这首诗的副题为“纪念鲁迅有感”,是以鲁迅的精神为坐标,深沉地叩问人生的真谛。《有的人》以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以及不同的结局,呈现出两种人生追求,引发人们对人生真谛的长远思考,引导人们向往真善美的人生。

(三)

南屋和东西厢房,均为展室。外面的墙上,标有“第一展室”、“第二展室”和“第三展室”的标志牌。从第一展室看,展览的名称叫“百年风雨铸辉煌”,副标题是“臧克家辉煌的一生”。1951年6月,臧克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担任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1956年,调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1957年至1965年,任《诗刊》主编。经臧克家联系,由《诗刊》创刊号发表的毛泽东诗词十八首,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1957年,臧克家与周振甫合著《毛主席诗词讲解》,对毛泽东诗词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晚年的臧克家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热爱生活,珍惜人生。可以说,臧克家毕生都在以他的生命和那颗永远年轻的心,追求人生与诗的至高境界。

走出臧克家故居,我更加深刻体悟到臧克家在漫长的创作道路上,对国家、对人民浓烈而深沉的爱。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以笔为枪,高唱保家卫国的战歌;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与人民同心,歌颂生活巨变。他对国家和人民的一切贡献,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激励我们砥砺前行。(彭乐)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