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工委简介-信息之窗

【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标兵④】“生物”材料筑大厦,水箱“挂”起能抗震!同济这个团队够硬核

来源:同济新闻网 2023-01-28 日 编辑录入:OY 2023/1/29 10:35:12 240

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积极推动传统土木工程学科向低碳、绿色转型发展,这支团队的创新成果引人注目。

日前,同济大学第二届“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结果揭晓,土木工程学院何敏娟教授领衔的新型低碳工程结构团队获评导学团队标兵。

团队亲如一家人

“何老师对研究生培养格外用心,她一直与我们同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就是为了方便指导我们。我们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在团队攻读完硕士、博士学位后,继续留在团队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的王希珺说。

新型低碳工程结构团队是一个“大家庭”,目前有6名导师、3名博士后、23名博士生与40名硕士生,是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何敏娟教授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上海市劳模、上海市巾帼创新奖。

何敏娟教授指导研究生

让博士生何承洋感佩的是何老师对指导学生的耐心与细致:“我们给老师发邮件,总能在一天之内得到回复。老师不嫌麻烦,有时我们的研究并未成文,只是写出了一段文字,也可以请老师进行指导。”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何敏娟想方设法带学生“走出去”,对研究对象进行调研,还时常为他们提供土木工程领域的实践机会。团队学生纷纷表示,通过参与结构设计、施工实践,他们对理论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也更深刻地体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何敏娟教授带领学生开展调研

为了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何敏娟多次带领学生参加世界木结构大会、世界地震工程大会等高水平学术会议。在2018年世界木结构大会的Young Scientist Award评选中,团队的博士研究生董翰林脱颖而出,成为唯一获奖的中国学生。

学生董翰林和导师何敏娟、李征

致力于推进低碳工程结构领域的创新

据2021年《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约占我国社会碳排放总量的一半,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双碳”战略的最重要环节,减碳迫在眉睫。

“土木工程正从传统的安全经济向着低碳、智能、韧性等方向发展,土木工程师肩负更为重要的社会责任。”近年来,何敏娟教授带领团队积极致力于推进低碳工程结构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让何敏娟引以为豪的是,她的团队抓住低碳绿色发展的国际前沿,让传统生物质材料——木材焕发出勃勃生机。木材是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质建材,每生长1立方米固碳约1吨,是名副其实的负碳建材。随着建筑业低碳发展,木建筑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科教文卫建筑和住宅办公建筑。她带领团队创新性地研发出多种适用于多高层和大跨度结构的新型木及木混合结构体系。木竹结构研究成果被直接应用于我国第一条国际级别雪车赛道(北京冬奥会雪车赛道)屋面、世界最大跨度钢木组合结构(成都天府农博园)等代表性工程。何老师自豪地说:“我们和国外没有差距,只是‘各有特色’。”

何敏娟带领团队在广播电视塔和风力发电塔抗风抗震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在336米高的黑龙江广播电视塔抗震设计中,何敏娟大胆创新,提出把龙塔所需的水箱“挂”起来,成功解决了结构振动问题。该塔被世界高塔委员会授予唯一创新奖。团队相关研究成果成功指导百余座超150米高的电视塔建设,所研发的预应力锚栓连接、反向平衡法兰连接等专利技术已应用于一万二千多座风力发电塔建设,推动了绿色能源的应用和发展。据测算,这些专利技术十余年来已为国家节约投资二十亿元!

何敏娟教授指导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

团队在高耸钢结构、风力发电结构、现代木及木混合结构等新型低碳工程结构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成果形成多部国家标准并被推广使用,推动了我国钢结构和木结构的创新发展。

与时俱进培养新型土木工程人才

土木工程师是人类“吃穿住行”中“住”和“行”的直接提供者,是人类梦想家园的构筑者。如何结合专业发展、更好地培育卓越人才,何敏娟殚精竭虑,持续探索。

任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期间,她致力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使土木工程学院成为全校最早推动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学院之一;任学校教务处处长期间,她积极推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培育卓越人才方面,何敏娟还从实践性、创新性、国际化三方面进行了超前探索和实践——率先创建大学生创新基地,推动本科生教学实验室建设,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些最早建设并投入使用的平台,为全国土建类高校提供了先进经验和借鉴模式。

任教35年来,何敏娟一直活跃于教学一线。她聚焦于“未来教育”的理念,引进了国外知名教授专家开展教学,在她的精心设计下,多门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课程、上海市示范性课程等称号,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如今,团队培养的研究生已有近20人在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niversity of Sheffield、同济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任教,多人入选国家及省部级青年人才计划;赴西藏的选调生、青年博士已成长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副区长;还有一大批活跃在工程技术领域的技术骨干。这些毕业生正在各地为我国结构工程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何敏娟教授在土木工程学生创新基地与学生交流

从团队毕业的学生至今仍然非常感念宝贵的科研实践经历:那些埋头苦干的日子里,是潜心破解关键技术难题,是志在服务社会、科技报国!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