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送到人民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冯定的治学之道
来源:学习时报2022-12-28 16:42编辑录入:Ligj 2023/1/2 8:54:53 263
冯定(1902—1983年),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曾任马列学院一分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教授,还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冯定就以“贝叶”为笔名在上海的《自修大学》等进步刊物上发表哲学和有关青年修养的文章,其著作《平凡的真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传最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读物之一。冯定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传播和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武器交给人民,将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哲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冯定说:“从事哲学的普及工作,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需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需要有丰富的生活实践,还需要有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极大热忱,才能使普及工作做得更好。”
1927年,冯定被党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他精通英语和俄语,能够阅读多种版本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也不需要通过翻译就可以直接和苏联专家学者交流,由此系统学习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研究理论的同时,冯定还十分关注最新的科学成果。20世纪30年代,他在上海的学术刊物上就发表过介绍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的文章;他给文章《青年应当怎样修养》第一节取名“流线型的时代和万花筒的世界”,生动地描述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种种变化;在写《平凡的真理》时,他借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解释了人的认识产生的生理机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系统研读、对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关注和重视,奠定了冯定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也铸就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理解。
冯定以“新哲学”来指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认为:“现代的新哲学,同从前的旧哲学有很大的不同。”从前的旧哲学,好像鹫,只在人迹罕至的绝顶上回旋着,不知道人间究竟是什么东西。所以旧哲学也就变成了好像是高深的、秘奥的、不可捉摸的,只配少数聪明的人去玩弄的一种学问,一般人甚至不敢问津,“压根儿也就谈不到应用不应用了”。与旧哲学不同,新哲学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社会以及自然等各个领域,因为新哲学是人类历史发展以来知识的总汇。冯定以“丹”“明镜”和“货币”来说明新哲学的实用性,认为新哲学是近代各种科学经过“千锤百炼”而制造出来的“丹”,同时又是领导科学继续前进的“明镜”。新哲学不是保险箱里的珠宝,而是“货币”,不但可以应用,而且应用得极其广泛。
强调哲学的应用性,是冯定一贯的理论主张。在他看来,我们研究哲学,不仅在于了解一些宇宙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还应该将这些规律用于分析现实。他认为,“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上活生生地去应用,这才可以说是对这些规律已有了真正的了解”。活生生地应用哲学,绝不是一条一条规律地去套用,因为“宇宙和社会间的事事物物,错综复杂,各种法则也是交织着在进行,我们必须整个的去观察”。然而,整个的观察,并不是笼而统之,来者不拒,不加鉴别地胡子眉毛一把抓。“整个的观察,为的就是要在整个中来找出最主要的一点来。”认清了主要的矛盾,并解决这种主要矛盾,“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不是空洞的,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是真正的能够应用哲学了”。
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送到人民手中”是冯定开展研究的目标,他的哲学研究工作,都是和党在各个阶段的政策和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提出要“善于联系我们党的当前政策和任务,联系群众的思想动态,把基本原理赋予和时代相关的生命力,使得群众乐于接受,有所共鸣,得到启迪”。
延安整风时期,他写下了《论反省》,提出了“把握中心环节”的反省方法,即挑选“自己觉得印象最深,对自己的发展影响最大,内心里思想斗争最为激烈的关节”进行反省。他列举了“国际国内政治情势急剧转变或停滞沉闷时”“阶级斗争尖锐时”“工作的成功或失败时”“升陟调迁时”“迁地易境时”“生死存亡时”“私人要求未能满足时”“掌握经济时”“受委屈时”九种情况,提出反省的目的是认识自己,以便更轻快地了解政策,运用政策,掌握政策。1952年,针对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资产阶级特点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他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既从本质追求、形成过程和发展趋向三个方面分析了资产阶级的特征,又详细阐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殊性格”,提出在中国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完全可能用解决内部矛盾的方法甚至采用非对抗方法来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得到了毛泽东的赞赏。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他写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回应了青年应该以怎样的人生态度投入到新社会的洪流中积极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课题。
保持精练朴实的文风
马克思指出,旧哲学“像一个巫师,煞有介事地念着咒语,谁也不懂得他在念叨什么”,而真正的哲学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在冯定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固然深奥,但并不神秘,是“跟平凡的事物和平凡的群众分不开的”。他认为,必须把“哲学的科学原理,用准确、精练、好懂的语言文字阐释清楚”。
从内容到结构,从用语到讲述,冯定的论著均展现着平实、简洁的文风。尤其是《平凡的真理》一书,通篇语言朴实无华、内容亲切生动,冯定用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与读者交流,而不是完全依靠引经据典、借助“权威”。他以“劳动是人类和其智慧的本源”和“劳动生产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真正表现”来阐释生产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以“自然摇篮里的人类”和“社会大海里的个人”这样通俗醒目的标题来表达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他联系人生观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用“人独为灵”“物皆可知”“史有规律”“群众是主”“成事在人”五个方面来提炼概括;针对青年对人生意义的疑惑,他告诫青年朋友,“择路尽可主动”“做人本该积极”“明理就得自觉”,并用“思想是解剖刀”“意志是发动机”“技能是享受物质的梯子”这样通俗的比喻来生动地解答“青年应当怎样修养”的问题。
冯定一生的理论探索,熔铸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渗透着鲜明的党性原则,高扬着立足现实的创新精神,洋溢着精练朴实的清新文风,通过他的不懈努力,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送到了人民手中。(王多吉)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