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纪平: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
来源:《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30日 03 版)编辑录入:OY 2022/8/30 9:20:32 398
现代化,寄托人类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凝聚各国对发展振兴的孜孜追求。
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和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一幅幅图片,一张张图表,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视频……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历历在目,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豪情满怀:“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时光流转,见证历史变迁。掷地有声的豪迈宣言,化为踔厉奋发的前行步伐,变成可见可感的发展硕果。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然开启。
马克思说过:“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的光明前景昭示世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
瞩目新征程,中国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坚定不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必将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光辉篇章,必将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和贡献,不仅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近代以来,现代化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显著标志。然而,如何定义发展进步,如何实现发展进步,却是一道需要随着时代演进而不断加以审视的开放命题。
新时代中国对“现代化之问”作出开拓性回答:摒弃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立志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预言:“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就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与世界都需要的礼物。”今天,中国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其影响早已超出一国范畴,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新时代中国对现代化的思考,从来没有脱离世界维度。
10年奋斗,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影响”正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4万亿元人民币,占世界经济比重超过18%;
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是全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最大的国家;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亿人;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在几乎所有发展指标上,14亿多人口的中国每往前走一步,都需要比其他国家付出更多努力,带给世界的改变也不是其他国家所能比拟的。
相较于西方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的“串联式”现代化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并联式”特征,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历程。
纵观二战后世界历史,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寻找自身发展道路时,因复制昔日西方现代化路径而陷入发展困境。正因如此,中国被更多国家视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实验室,为各国发展振兴提供了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用历史的长镜头审视当下,用发展的广角镜观察世界,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之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深层影响。
当西方国家率先登上现代化列车,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其余世界”的大门,所谓“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即开始蔓延。
然而,金融危机频发、经济衰退严重、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凸显……一些现代化发展曾领先世界的西方国家也面临诸多发展和治理难题。发展中国家独立探索自身现代化道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
放眼历史长河,透视发展规律,立足中华大地,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式现代化掌舵领航: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要想发展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小康梦圆、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现代化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非凡成就,不仅让中国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充满信心,也让“坚持走自己的路”的中国智慧为更多国家所重视。
许多国家政党领导人表示,中国创造了“两大奇迹”,以不可争辩的事实终结了“历史终结论”,为发展中国家独立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全新借鉴。
中国式现代化,让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强大生机活力。
不久前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论坛,吸引了来自70多个国家100多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左翼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代表。与会人士表达了一个共同感受——新时代中国的成功,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成功。
古巴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在致论坛贺信中指出,中国取得的成就对于其他国家是一种启迪和鞭策,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重要经验。
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开拓,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不仅引领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也向国际社会发出时代强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精华理念。”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一场读书报告会上,德国学者阿多菲的阅读分享吸引了很多听众。老挝国会副主席宋玛·奔舍那第一时间阅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希望把从中学到的治国理政经验用到老挝国家建设中。
历史如潮,大道如砥。阔步行进在新征程上,中国必将为人类文明进步、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让这个正义而前途光明的事业迸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二)“‘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2012年11月15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鲜花盛开,暖意融融。新当选的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这里首次与中外记者见面。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示,道出一个百年大党的如磐初心,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航向。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新时代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伟大时代。全体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点滴改变,汇聚成中国式现代化滚滚向前的奔涌浪潮,为人类现代化事业开辟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境界。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2021年4月25日,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村民王德利家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
“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
“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新时代中国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
202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2岁;2012年到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10元增至35128元,年均增速跑赢了经济增速;2021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达到联合国划定的富足标准……
今日中国,正通过办好“千家万户的事”,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
波兰前副总理格热戈日·科沃德科从中国实践中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得到人民的支持,是中国能够不断取得发展成就的关键。”
——“我们不能等实现了现代化再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而是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
环顾世界,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从起步处就把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
在天寒地冻的太行山深处,顶风踏雪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在“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中部,绕过九曲十八弯走进农家;在春寒料峭的巴蜀大地,不顾山高路远深入大凉山腹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了20多个贫困村。
新时代中国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新擘画指引新行动: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共同富裕还有更丰富内涵:让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壬寅虎年新春,北京书写“双奥之城”传奇。从简约灵动的“一朵雪花”“微火火炬”,到全球刷屏的“冰墩墩”“雪容融”,世界透过北京冬奥会看到了一个不同的中国:更加自信、更加从容、更加开放。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高度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设立烈士纪念日、推动学习大国建设、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时代10年,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断展现恢弘气象的10年。
国际观察人士感慨,当前中国人民的昂扬精神,不仅源自经济发展成就,更是因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在世界上找回自身位置”的历史使命感。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深刻阐述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
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老路”,不仅仅是因为条件不允许,更是因为人民不答应。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群众热切期盼清新空气、清洁水质、清丽山川。
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组成部分,绿色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方面,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成为重要一战,“美丽”一词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10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改变了世界对中国发展的陈旧印象。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全局之计、长远之策落到实处——在内蒙古阿尔山林区,鼓励大家“现在种树看林子也是为国家做贡献”;在广西桂林,强调一定要呵护好桂林山水;在青海三江源,告诫不能拿“中华水塔”去换一时的GDP……
2020年9月22日,全球气候治理的一个历史性时刻。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平台上郑重向世界宣示中国绿色发展的雄心壮志:“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天,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正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发挥更大作用。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中国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之光”。
(三)“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时,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律草案意见建议征询会正在进行。“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话语,道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与真谛。
民主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如何有效实现民主?如何确保民主发展与政治稳定、社会进步良性互动?这是各国现代化绕不开的关键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并大力推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筑牢民主基石,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要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贯通起来,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评价一国民主的质量,既要看制度程序,也要看参与实践。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展望一国民主的前景,关键要看符不符合本国国情,有没有得到人民支持。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扎根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符合中国国情,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具有深厚现实基础和广阔发展前景。
中国的民主之花绚丽绽放,为世界文明的百花园增添蓬勃生机。
“中国民主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因此具有自身的生命力。”法兰西科学院荣誉院士姜·埃·瓦洛里强调,“历史和事实都告诉我们,每一个民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之上的,都必须经过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
近年来,国际社会围绕民主有效性的讨论不断增多。在一些国家,民主实践趋于“口号化”“形式化”。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只有竞选时聆听天花乱坠的口号、竞选后就毫无发言权,只有拉票时受宠、选举后就被冷落。
民主异化、治理失序,催生关于民主与国家治理关系的深层思考。更多国际人士注意到,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显著提升了治理效能、凝聚了发展力量。
土耳其担保银行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诺扬·罗拿对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有着亲身体验和独到观察。自1996年安家上海以来,罗拿参加过不少政府问计于民的座谈会。“认真倾听,认真去做,认真反馈。”他用“三个认真”总结中国政府处理群众意见时的做法。在罗拿看来,中国的民主注重集思广益、构建共识、推动落实,因此能让人民生活和整个国家变得更好。
“中国的民主制度保障了人民需求和关切得到及时有效回应。”南非大学姆贝基非洲领导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谭哲理认为,中国的民主制度是中国治理成效显著的重要原因。
——“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用单一的标尺衡量世界丰富多彩的政治制度,用单调的眼光审视人类五彩缤纷的政治文明,本身就是不民主的。”
一些西方国家长期将民主视为自身“专利”,动辄以“民主”之名对他国指手画脚、横加干涉。破除这种刻意制造的“民主垄断”,广大发展中国家才能找到适合自身的民主发展道路。
今天,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展现勃勃生机,占世界人口近1/5的14亿多中国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证明了民主实现方式的多元性,有力提振了发展中国家独立探索民主发展道路的信心。
埃及《金字塔报》专栏作家贾巴拉表示,“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其他国家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启发,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政治文明。”
如何对待世界文明多样性,考验一个国家的智慧与格局。中国积极倡导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巴西亚太—中国研究所所长塞维利诺·卡布拉尔看来,中国向世人展示不同文明间可以通过交流和谐相处,为世界提供了典范。
(四)“一张蓝图绘到底”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
近年来,世界经济始终难以摆脱“乏力感”,许多国家发展徘徊不前。同样是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却顶住了重重风险考验,取得“当惊世界殊”的伟大成就,展现“风景这边独好”的发展态势,稳步迈向现代化目标。这其中,掌舵者的战略远见极为关键。
紧紧锚定百年梦想,为如期实现现代化擘画战略路径。
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立足特殊历史阶段,唯有拿出前瞻性思考,才能引领中国号巨轮不断驶向光明未来。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规划纲要为“第二个百年”开好局、起好步制定路线图,从9个方面明确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清晰明确的前进方向,蹄疾步稳的奋进节奏,中国的发展独树一帜。
在关注中国的国际人士看来,中国发展进步的确定性,与中国领导人的战略远见高度相关——
“习主席极富长远的战略眼光,他每次都能直击要点和关键。”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如是说。
俄罗斯专家奥莉加·米古诺娃强调,习近平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完全围绕人民的利益作出决策——常常是长期的,超前几年到几十年,并且“一张蓝图绘到底”。
系统把握发展全局,为协调推进现代化提供科学引领。
现代化,涵盖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中国式现代化,立志于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提出建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目标;
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1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也为人类现代化事业拓宽了视野和路径。
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和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狄伯杰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未来发展描绘的蓝图,既有宏图大略,又具可操作性,展示了大国方略和气魄。
始终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常怀忧患意识。
10年来,中国发展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唯有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着既定目标迈进。
我们党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我们党领导人民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审视中国走过的非凡10年,国际社会对中国实现复兴梦想的历史必然性有了更深刻认识。
(五)“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地球村里,各国命运紧密相联,没有一个国家能孤立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现代化梦想。
6月22日,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用富有哲理的话语道出中国与各国携手开创未来的真诚意愿——
“历史长河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总会奔涌向前。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开放发展的历史大势不会变,携手合作、共迎挑战的愿望也不会变。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准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不为一时一事所惑,不为风险所惧,勇敢面对挑战,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勇毅前行。”
回顾世界近代史,“国强必霸”似乎是现代化难以摆脱的一道魔咒,西方大国的发家史就是一部后发国家的血泪史,给世界带来了无尽灾难。21世纪的今天,向着现代化强国迈进的中国将如何与世界相处,引起各方广泛关注,被视为本世纪国际关系的最重要课题。
“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还能走得通吗?答案是否定的。不仅走不通,而且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只有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所以,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赓续中华民族和合文化和大同理想,把握国际秩序和时代潮流的深刻变化,新时代中国对各国关切的“中国之问”给出坚定回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重大理念,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始终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擘画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坚信“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今天,历史长河卷起新的汹涌波涛,地缘紧张、经济低迷、发展分化、疫情蔓延等全球性挑战交织显现,国际社会对中国作用的期待更加强烈。
——“去年,我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关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紧迫问题。这个倡议是向全世界开放的公共产品,旨在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全球共同发展。中国愿同各方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倡议落地,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
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复苏,造成南北发展鸿沟拉大,发展合作动能减弱。直面这一突出挑战,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国际社会聚焦发展问题,加大国际发展合作投入,重振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紧密结合广大发展中国家需求,全球发展倡议重点推进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为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提供了“路线图”,为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加速器”。
聚焦共识,切中肯綮,应者云集。
全球发展倡议一经提出就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被写入多份国际会议成果文件、联合声明及中国同有关国家双边合作文件,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对倡议表达积极支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全球发展倡议对促进全球平等和平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联合国完全支持,愿同中方就此加强合作。
今年6月,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成功举行,标志着全球发展倡议开始落地生根。创设“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加大对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的投入、成立全球发展促进中心、建立全球发展知识网络……习近平主席在对话会上就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宣布一系列务实举措。
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之所以广受欢迎,不仅是因为理念科学先进,更在于高度重视执行落地,与一些国家口惠而实不至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阿尔巴尼亚全球化研究所执行主任马塞拉·穆萨贝卢的评价很有代表性:“全球发展倡议是一个以行动为导向的倡议……它将鼓励不同国家加强合作,包括推进南南合作以实现共同发展。”
——“前不久,我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立足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
冷战思维、阵营对抗、强权政治抬头,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乌克兰危机的爆发,让本来就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动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着严峻挑战。
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可能是曾经制造问题的旧思维。全球安全倡议直面世界之变,摒弃零和博弈、阵营对抗的过时观念,在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为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实现世界长治久安提供了新方向。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八方响应。
印尼总统佐科访华,中印尼两国元首会晤联合新闻声明写道:“双方将致力于强化多边主义。印尼重视全球安全倡议,愿同中方共同通过对话和外交途径维护和平与稳定。”
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强调:“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契合国际社会普遍期待,必将为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发挥重要作用。”
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米夏埃利斯表示:“德方高度关注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愿同中方携手努力,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风急浪高之时,更当和衷共济。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关键时刻,中国致力于引领各国团结合作、共渡难关,让国际社会清楚看到,究竟谁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正义力量。
(六)“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
在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下,审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跨越,更显极不寻常、极不平凡。
2021年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特殊历史节点,回首峥嵘岁月,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10年奋进,10年辉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是今日“中国自信”的底气所在。
相较于一些国家陷于政治失序、经济低迷、社会纷乱,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的确定性更显不易。正因为此,“向东看”渐成国际潮流,解码“中国之治”成为全球热门话题。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近年来,与中国共产党民意支持率相关的调查研究频频见诸国际媒体报道。
哈佛大学的民调显示,中国民众对党和政府的支持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全球知名公关咨询公司爱德曼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高达91%,蝉联全球第一。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场治理能力大考。中国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解读中国成功经验时,“信任”成为关键词。
亲历武汉抗疫过程的黎巴嫩友人阿德汉·赛义德撰写了《坚定——一个外国人的武汉日记》一书,与世界分享自己的亲身观察:“疫情已经持续两年多,为什么中国人民能始终坚持团结抗疫?因为他们信任中国党和政府。”德国《每日镜报》的文章指出,中国人民对中央政府的危机管理充满信心,所以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能快速产生效果。
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如何得到人民的支持,是各国执政党面临的永恒课题。中国共产党交出的优异答卷,诠释了一个人民政党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才能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人间奇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战疫情、斗洪峰,反贫困、建小康,稳经济、促发展,化危机、应变局……1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畏风险、勇毅前行。“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道出世界的共同感受。
今天,为了近距离观察世界第一大党,越来越多外国代表团前往中国基层一线调研,越来越多国际观察人士将视线聚焦普通中国共产党党员。
2020年9月22日,拉美16个国家7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的200余位领导人收看了一场特殊的全球直播——以“决战脱贫攻坚”为主题的贵州惠水县委常委会会议。巴拿马民革党总书记冈萨雷斯在观看会议就当地佛手瓜产销问题进行科学决策的整个过程后,对媒体坦言“这是非常生动的一课”,帮助他找到了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把中国扶贫工作称为“21世纪最伟大的世界故事之一”。他说:“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默默奉献的年轻党员干部,他们可能原本在省会城市工作,在各自岗位上正崭露头角,但却选择到偏远村庄工作,目标就是帮助贫困村民脱贫。”
“拥有坚强意志”“崇尚无私奉献”“对事业充满信念”……国际视线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正变得更加具体多元。
“自我革命”,世界读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另一个关键词。10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顽强意志、有力行动,即使在整部人类政治史上也属罕见。有国际媒体在评论新时代中国反腐成绩时写道,这是“足以同在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温饱问题、极大消除贫困相提并论的一个巨大贡献”。
——“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
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2020年10月,正在广东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在《建国方略》相关规划图前驻足凝视,感慨地说:“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
百年巨变,沧海桑田。今天,中华民族正阔步走在通向现代化强国梦想的康庄大道上,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复兴目标。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中国人民有充分的理由昂扬振奋,也有充分的理由憧憬未来。
伟大的时代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为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提供了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无限机遇。今日之中国,正是一个洋溢着“未来感”的国度。为明天打拼、为梦想奋斗,“一起向未来”的社会心态是民心民意的真实写照,折射出人民对国家前景的高度信心。
在与中国年轻人的交流中,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阿列克桑达尔·帕乌诺夫感受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他说,“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的大潮,我想这就是中国发展奇迹的秘诀。”
*** ***
“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
2022,一个注定被历史标注的特殊年份。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将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重点部署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当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的现代化强国时,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中国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世界意义、历史意义。
14亿多中国人民始终锚定目标、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为全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