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时政讲坛

人民日报整版阐释: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突破

来源:2022年08月22日05:4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编辑录入:Ligj 2022/8/22 7:48:29 183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22日 09 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性重大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发展价值目标等许多方面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包括创新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本期学术版围绕这一主题,刊发3篇文章进行阐释。

——编 者

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突破(学苑论衡)

吴晓明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潮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议题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勇于开拓,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运用大历史观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可以清楚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而且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注入强大生机活力,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作出重要贡献。

以大历史观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现代化几乎与西方工业文明相伴而生。历史上,西方国家借助其先行构建和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体系垄断了现代化的定义权和解释权,并对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奴役和压迫。在由西方国家主导的现代化体系中,后发国家往往被动卷入现代化进程,要实现现代化绝非易事。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经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近代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求索,就处于“东方从属于西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历史背景之下。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卷入由西方主导的现代化体系,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改变自身命运,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探寻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虽然都做出过现代化的尝试和探索,但都以失败告终。实践证明,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道路和进程取决于其所处的具体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作为一般公式,并把这种“超历史的”公式先验地强加于他人是行不通的。实践证明,现代化任务的普遍性只有通过每一民族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具体性才可能得以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东方大国想要彻底改变自身命运,必须在先进政党领导下,在科学理论指引下探寻适合自身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肩负这一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找到了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创造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彻底改变了自身历史命运,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史上的奇迹,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正在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决定,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创新突破,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从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出版《乌托邦》算起,世界社会主义已走过500多年的历程,其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追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这一美好追求的具体实践。同时也应看到,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必然要在摸索中前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陷入低潮。

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同样需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世界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来把握。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经过长期实践探索、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我国现代化进程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奠定了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一系列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并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一系列鲜明特质。在现代化观方面,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在把握现代化的中国特质方面,强调“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发展过程方面,阐明“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在实现方式方面,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同时我国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现代化进程不可能齐步走,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支持带动其他地区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在21世纪的中国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使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

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作出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贡献,需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置于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加以把握。

科学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作了科学预测和设想。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阐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的历史规律和“两个决不会”的历史依据,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得到验证。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使全球少部分人口实现现代化,却带来必须由全人类共同面对和解决的严峻问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人类社会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现代化道路以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固有弊端,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全新选择。

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式现代化得到成功推进和拓展。不仅如此,中国还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重大思想理念,成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突破的重要内容,成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实践证明,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注入重要的积极变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摒弃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破除“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探寻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全新选择,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作者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深化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理论(思想纵横)

赵中源

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为了谁的利益而奋斗是判断政党价值立场的依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立场与价值追求,清晰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等问题,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谋解放的学说。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宏观探寻到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微观考察,从包含“新世界观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资本论》,马克思主义始终围绕“为人类求解放”这一主题展开。马克思主义揭示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科学阐明了人民的主体性需要通过实践得以体现的内在逻辑。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强调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确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起“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基础上,实现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充分发展,实现人的能力和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社会主义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既具有符合人类根本需要与理想的合目的性,又具有反映社会进步必然趋势的合规律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任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目标。

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凸显了人民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我们党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发展手段与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发展手段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和保证,发展目标决定着发展手段的选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这一思想强调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奋斗,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始终指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要求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实现新发展(专题深思)

董振华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支配着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体现我们党对改革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

在“为什么改”问题上,认识更加深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相适应的问题也有新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时代特征,指出“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这体现出把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具体实践统一起来,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既立足于解决当前矛盾和问题,又着眼长远目标和发展,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作出深刻阐释,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进一步明晰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现实紧迫性,揭示其动力作用。

在“往哪儿改”问题上,方向更加明确。全面深化改革往什么方向走,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确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围绕总目标明确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具体目标,合理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等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全面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这个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回答了各领域改革中具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

在“为谁改”问题上,价值指向更加鲜明。马克思指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们都有不断改善自己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正是这种需要推动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这是我们党正确把握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充分体现。全面深化改革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怎么改”问题上,方法更加科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形成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法论,为推动改革行稳致远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在制定方案、部署落实上,强调改革是奔着问题去的,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就重点抓哪项改革。二是运用系统思维,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三是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在推进改革中,强调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四是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既注重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又坚持人民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22日 09 版)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