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往事悠悠

纪念大钊烈士文二则 之一:信仰的肇始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2019-08-22 09:30编辑录入:Ligj 2022/7/14 11:18:34 171

近日,《英烈初心》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仁人志士、英雄儿女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行动和鲜血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生命之歌。

本书通过寻访李大钊之孙李建生、何叔衡之孙何霞飞、陈望道之子陈振新、周恩来侄女周秉德、罗炳辉之子罗新安、杨得志之子杨建华、韩伟之子韩京京、徐海东之女徐文慧、焦裕禄之女焦守云等,还原老一辈革命家、革命烈士的初心和使命。正如本书的序中所说,“这本书是在为初心画像”。

【初心小记】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在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笔下是“伟大的力量”,他短暂的一生一直与青年打交道,是青年的导师,为创办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党而献出了生命。2016年7月1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笔者在北京重新瞻仰了李大钊故居,并约访了李大钊的孙子李建生,听他讲述爷爷李大钊创办中国共产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初心。

纪念大钊烈士文二则 之一:信仰的肇始

北大图书馆里珍藏着一份“北大日刊”,这份九十多年前的日刊上刊登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立启事。该研究会由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组织发起,成员有邓中夏、高君宇、刘仁静、何孟雄、朱务善、罗章龙等19人,其中14人成为建党初期的共产党员。

1920年3月31日,李大钊在北大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专门拨了房间作为研究会的活动室,成员们亲切地称之为“亢慕义斋”,“亢慕义”取义于“共产主义”一词的德文音译。要做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首先必须做一个马克思的读者,在“亢慕义斋”里,李大钊组织有志青年搜集整理和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著作,他们时而伏案研读,时而走进群众中进行宣讲。

青年毛泽东对于马克思学说的接触,就与这一研究会有极大关系。他曾回忆道:“我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的时候,在李大钊手下,很快地发展,走到马克思主义的路上。看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其中最重要的一本就是《共产党宣言》。”

如今,在北大图书馆依然能看到盖着“亢慕义斋”印章的共产主义文献。“亢慕义斋”的名字把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文明典雅、简洁地结合在一起。2016年7月,笔者曾慕名专程寻访“亢慕义斋”旧址。根据罗章龙等人的回忆,“亢慕义斋”位于北京景山东街2号,斋室内墙壁正中挂有马克思像,像两侧贴有一副对联“出研究室入监狱,南方兼有北方强”。笔者按图索骥,前去寻访旧址。

但如今的景山东街,两侧是成荫的绿树和整齐的民居,并不见“亢慕义斋”任何痕迹,彼时进步青年的身影,早已消逝在老百姓锅碗瓢盆的日常生活中。没找到“亢慕义斋”,笔者索性走进石驸马后宅胡同的李大钊故居。大钊烈士居住在这里的那段峥嵘岁月,见证了“亢慕义斋”的成立和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李大钊故居的陈设极为朴素,仅有几件简单的家具。遥想过去,1916年,留学归国的李大钊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中,成为这场运动的一名主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帮助他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认为只有这一真理才能救中国,由此开始发表大量宣传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19年,李大钊公开阐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次年初,李大钊和陈独秀在北京和上海分别着手筹建中国共产党,史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陈独秀写信询问党的名称是否用“社会党”,李大钊回信一锤定音,就叫“共产党”。

当时,李大钊在北大任图书馆主任并兼任经济系和历史系教授,每月有200—240银圆的收入。按当时物价,2银圆即可买25公斤面粉,他本来完全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据李大钊的学生张尔岩回忆:“他每天上下班不坐车,中午不回家吃饭时,自带干粮,有时是一张大饼,有时是两个馒头或窝头就点小菜和白开水下肚。他不吸烟,很少喝酒。”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居然难以应付买米买菜度日的最低开支,直到校长蔡元培知道此事,亲自叮嘱学校会计,每月都要直接给李夫人送去一部分李大钊的月薪,以安排全家度日之用。

原来,据考证,李大钊把一多半薪金交了党费,用于维持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日常活动,以及购买共产主义文献。截至1922年4月,该研究会已有英文图书数百册,报刊上百种,设有英、德、法三个翻译组,出版了中文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等。李大钊的一部分收入还用来资助学生,并经常到工人中宣讲共产主义,给工人买糖果茶叶。这样一来,留下的薪水确实微乎其微。

在白色恐怖下,中共中央为保护李大钊曾通知李大钊等人去武汉成立中央分局,李大钊却回答道:“假如我走了,北京的工作留给谁做?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进入北京后,对共产党员进行抓捕,李大钊也被捕了,随后社会各界人士曾设法予以营救。

李大钊写就《狱中自述》:“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在狱中,敌人对他施以各种酷刑,企图获取更多党组织的信息,但李大钊忍痛作答:“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民族的气节。”

就义前的李大钊

最后,李大钊从容就义,他在绞刑架前挺直身躯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说:“你们不能因为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牺牲时不满38周岁。在随后的日子,我们的党正如大钊同志所展望的那样,从建党初期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8900多万党员规模的世界第一大政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就。

纵观李大钊一生,他生活清贫,几乎没有任何物质享受,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受尽折磨,但我们能说他的一生是不幸的吗?!

幸福产生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而信仰表征着对美好事物和崇高价值的追求。马克思曾说过,“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而他也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解放而斗争!当我们觉得信仰可有可无,甚至为了物质而丢弃信仰时,这也正是我们背离幸福的时候。因此,做一个幸福的人,就要从做一个有信仰的人开始。

【作者简介】

吕其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曾任职中宣部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所采写编辑的稿件获北京市好新闻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著有《英烈门风》(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等书。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