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时政讲坛

彭震伟:拓展社区育人维度 助力一流人才培养

来源:同济新闻中心 2022-01-11 编辑录入:OY 2022/1/13 10:12:32 1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工作高度重视,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等。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社区作为重要的育人阵地,需要高校重新定位社区功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社区空间为支撑,全面拓展社区育人维度,为学生成长营建润物细无声的正向成长空间,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擦亮一流人才培养鲜明底色。

学生社区的传统功能与现实困境

高校学生社区是我国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产物。传统的学生社区主要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居住空间,承担的功能以“生活服务”为主;管理人员以后勤社区管理人员为主体,没有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其他育人力量的导入;基本管理模式以“管”为主要形式,管理服务内容以生活环境和生活服务设施提供与维护为主。传统学生社区对育人的功能较为忽视,对被服务对象的精神情感、价值观念以及所需的公共育人空间关注不多、供给不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区要发挥育人阵地的功能,就不仅要成为提供大学生生活居住服务需要的物理空间,更要成为“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具有丰富育人内涵的精神家园,在育人链条上发挥重要作用。显然,传统的学生社区的发展定位、管理模式与运营方式,未能以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为导向,无法承载社区育人工作的新要求和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场所的功能。

“三全育人”理念下学生社区育人功能的拓展

“三全育人”作为一种育人理念,其实质是调动各类育人资源和力量,聚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学生社区作为重要的育人阵地,需要以“三全育人”为指引,创新学生社区功能定位,将社区空间育人功能从单纯的生活服务拓展至兼具传递价值理念、知识与信息等功能。同时,社区工作重心也应由管理向育人转变,通过贴身陪伴、贴心交流,因材施教、深耕细作,打造集思想引领、文化浸润、管理服务、队伍协同、空间保障为一体的社区育人空间。具体而言,高校应以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以辅导员队伍等思政力量为牵引,践行“一线规则”,把校院领导、专业师资、管理队伍、服务团队等各类育人资源压到教育管理服务学生一线,实现育人队伍融合;延展学生社区育人空间,围绕学生自身需求,以人为本,配备必要的软硬件设施,满足学生学习、师生交流、生活服务、活动开展等需要,让社区真正成为一个充满人情味和人文关怀的温暖的家,实现育人空间整合;充分挖掘和引入党团活动、学生社团、学术科创、文化体验、体育健身、心理关爱、志愿服务等特色品牌活动,实现育人要素聚合;推动单一服务场域向服务与育人相结合的复合场域转化,强化生活社区的价值引导、知识教育、管理服务、协同育人等功能,实现育人成效耦合。

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功能的同济实践

面对学生社区育人功能的拓展,同济大学依托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工作,积极申报并成功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开展全面提升社区育人功能和构建社区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的同济实践,助力一流人才培养。一是延展社区育人空间。让社区承载思想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行为规范养成等功能,将学生社区空间功能延展为“9+1”模式:“9”即党团活动室、传统文化工作室、自习室、爱心屋、健身房、宣泄室、洗衣房、浴室、自助厨房;“1”即驻楼导师工作站。二是营造浸润育人环境。将“五育”元素融入社区空间,如在“美”的方面,通过社区楼宇环境的美化和艺术化,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体”的方面,注重学生身心健康,设置谈心室、减压室等,让社区成为学生获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小课堂”。创设交流情境,学生个体之间通过交流与互动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社区成为锻炼学生心理素养的“练兵场”。三是凝聚协同育人力量。全面推行驻楼导师工作站建设,校院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进学生社区,密切联系学生;建立知名教授、专任教师等驻楼制度,每年开展社区讲堂、成长问诊等活动;辅导员入驻社区,发挥统筹协调重要作用;社区管理服务人员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学生骨干参与社区工作,加强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邀请杰出校友和先进人物参与社区育人,帮助开拓学生视野。四是组建志愿服务队伍。秉持学生社区“共治、共享、共识”的育人理念,以社区辅导员、社区楼管会成员、学生党员为主体,形成学生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志愿服务队伍将通过宿舍走访调研、社区公共空间运行管理、社区文化氛围营造、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社区日常管理督导等工作,为学生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后援保障。

构建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学生社区育人体系

未来学生社区将在打造“三全育人”生态系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应不断优化、完善学生社区育人环境,构建与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高质量学生社区育人体系。

一是高质量社区育人体系,应健全社区工作机制。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共同构建学生社区育人体系。以资源整合、优化管理、加强育人为导向,丰富社区功能,将各类育人资源整合并下沉到学生社区,让各类教育引导活动处于有序化状态,以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高校学生社区。

二是高质量社区育人体系,应精准聚焦学生发展需求。应依托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建设,紧扣学生成长中的各类需求,通过社区空间拓展营造,将单幢宿舍楼宇为单位的点状育人空间进行延伸和辐射,组成以宿舍楼宇群落为单位的大社区,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中心,将宿舍楼宇内的育人空间与宿舍楼宇间的公共或半公共空间形成集成,承载更多的育人资源、育人力量和育人功能,更好地植入“五育”元素,满足学生对社区服务多元化、多层次和针对性的成长需求,特别是自我实现、精神情感层面的高阶需求,发挥更大的育人实效。

三是高质量社区育人体系,应唤醒社区治理内在动力。学生社区是学生个体之间维系情感的空间,需要学生相互扶持,为创造社区的美好未来共同努力,因此,唯有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才能重塑社区空间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稳固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具体来说,学校可以搭建以共治、共享、共识为理念的学生社区公共事务参与治理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社区学生对其所在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最终实现群策群力、高度自治的良性学生社区管理模式。

(作者系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

 

上一条:顾祥林:以课程改革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下一条:同济大学获批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