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眼!这一做法很同济
来源:同济大学 2022-01-06 23:53编辑录入:Ligj OY 2022/1/7 16:05:30 127
1月6日,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以视频形式召开。同济大学校长陈杰在会上作了题为《深耕高水平国际人才合作交流,引育并举推进高质量科技创新》的交流发言。会上,共有3家单位作交流发言,同济大学是其中唯一高校。同济大学的做法经验受到广泛关注。厚植国际合作沃土,同济大学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平台吸引人、事业发展人、待遇留住人、感情感化人”,用心用情用力打造一支外籍高层次人才队伍,探索将国际引智与科技合作紧密结合,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共同推动高质量科技创新,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批顶尖外籍科学家接连当选院士、荣获国际科技合作奖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同济大学5位教授当选院士,其中,赫尔佐格教授、贝斯科斯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赫尔佐格教授是德国顶尖人工智能专家,欣然受邀来到同济大学工作近7年。他积极投身于同济大学人工智能与城市规划交叉学科的创新建设,推动中德两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合作,助力中国打造全球人工智能科学发展和创新应用高地,被中国同事们亲切地称为“合作哥”。他还荣获2021年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
2019年11月,两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与土木工程学院李杰院士团队长期合作的斯潘诺斯教授,继2017年获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之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当年获该奖项的7位外籍科学家中唯一一位来自工程领域的学者。携手合作10余年来,中美科学家在随机动力学研究与随机动力稳定性方面取得系列重要研究进展,共同走出了一条国际合作的创新之路。
2020年1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与土木工程学院袁勇教授团队长期合作的赫伯特·芒教授,继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之后,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成为获此荣誉的首位奥地利籍科学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启与中国的学术合作,40年来合作持之以恒,芒教授持续推动中奥科技合作,深化两国学术往来。
2021年5月,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公布,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了国际科学家工作室、与夏四清教授长期合作的国际著名环境生物技术专家布鲁斯E.瑞特曼教授,获上海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是当年该奖项的唯一获奖者。2020年5月,与土木工程学院袁勇教授长期开展合作的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卢克·塔尔维教授,获上海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2020年9月,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教授、中芬中心副主任苏雅默教授荣获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他积极践行“设计驱动型创新”,大力推动合作研究成果应用于上海城市建设发展进程中。
2021年9月,同济大学还有另一位外籍专家荣获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他就是附属东方医院中德东方魏尔啸联合病理研究所德方所长曼弗雷德·迪特教授。联合病理研究所项目被纳入中德政府间合作框架范畴,为改善我国病理学科发展滞后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中外科学家强强联手,为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
“来到同济大学工作至今,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令人愉悦的体验。在这里的工作如此有趣。”在来到同济大学工作之前,赫尔佐格教授从未尝试过将人工智能运用于城市规划和城市运营中。近7年来,他与吴志强院士共同领导长三角城乡动态监测数据库和世界最大城市数据库的研发,还为团队研发的“城市博弈模型”和城市智能推演与诊断平台提供技术支持与建议。 他已决定在上海、在同济大学长期扎根。中外科学家们强强联手,聚焦国际学术前沿和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开展联合科研攻关,为推进基础研究、促进学科创新发展、建设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
学校的海洋科学研究,也带着国际合作的印记。在国际大洋钻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以及“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凝聚着国际深海学界的支持与协作。一批国际著名科学家、学术骨干的深度参与,带动了我国深海科学基础研究接轨国际学术前沿,推动海底观测科学与技术相结合,在气候演变的低纬驱动和下洋壳生命活动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提升了我国深海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倾情提携后学,中外联手培养青年才俊
“与中国在土木工程领域合作40年来,最重要的合作成就之一就是双方联手为两国学术界和工业界培养了一批前途无量的青年人才。”芒教授说。近年来,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邀请一批海外学术大师和著名科学家前来讲学、培训,开展紧密的科研合作与交流,带动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和青年科学家的互访,培养和锻造了一支中国深海研究新生力量。
文:黄艾娇
编辑:聂阳阳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