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工作交流

储志刚:高起点谋划 高质量发展

来源:同济新闻中心 2021-10-18日编辑录入:OY 2021/10/19 9:44:48 1241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2周年,也是中国轨道交通工业发展140周年。从1881年到2021年,中国轨道车辆从唐山胥各庄修车厂起步,从“万国机车”到“复兴号”动车组,从普通铁路到高速铁路,铁路里程达14.6万公里,高铁里程达3.8万公里(截至2020年底);城市轨道交通从无到44个城市(不含港澳台地区)开通,运营里程超过7500公里(截至2020年底)。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一次次科技的进步,一次次速度的飞跃,既见证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而这些巨大成就的背后,都有同济大学轨道交通学科教师和校友们的贡献。中国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21年,历经百年,同时也是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的起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结合“四史”学习教育的总体要求,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与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轨交院与磁浮中心”)党委开展了系列学习活动,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传承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以务实的态度认真总结“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绩和存在问题,以奋进的姿态扎实推进“十四五”学科规划。

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拥有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负责车辆工程(轨道交通)四年制本科教学,培养车辆工程、载运工程应用、交通运输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为国家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培养车辆系统与装备技术的高端专门人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有国内高校唯一的轨道交通综合试验系统等科研平台,与企业联合建设上海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城市轨道交通研究》学术期刊。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磁浮交通核心与前沿技术研究、磁浮交通系统工程化应用、技术标准制定等工作。建有国际最完整的高中低速磁浮综合试验线。轨交院和磁浮中心全体师生不忘初心、抓住机遇、结合实际、努力奋斗,“十三五”期间完成了既定目标与任务。尤其是2018年5月,学校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成立了轨交院与磁浮中心党委,在一个党委统一领导下轨交院与磁浮中心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加强融合,纳入大交通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和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获得新的发展动力。2020年和2021年,轨交院和磁浮中心获批国家铁路局磁浮技术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多网多模式轨道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全国铁路科普实践教育基地,为进一步形成轨道交通与磁浮交通特色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轨交院与磁浮中心服务国家战略、立足行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年均科研经费0.65亿元,联合中国中车完成了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样车的功能性试验。聚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磁浮交通技术系统工程两大领域,并在悬浮导向与控制、制动与安全、动力学与振动噪声等研究方向上特色鲜明、持续领先。

在进行“十四五”规划时,轨交院与磁浮中心党委对学科规划与建设提出以下原则:一是学科规划高度要高。按照总书记“面向未来大学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学科规划和建设中以质量提升为根本导向,不断优化结构、突出重点。二是培养质量品质要好。轨交院和磁浮中心领导要以最大的热情、最大的决心营造让教师安心教书育人的环境;教师要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上;要坚持四个面向,对标交通强国重大战略需求,面向重大科学问题清单与关键核心技术清单,把学生培养成为服务国家发展的科技力量。三是产学融合深度要深。进一步强化与中国中车等行业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开展基础性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大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化,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同济力量。四是国际交流范围要广。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朋友圈,激励教师开展深层次高水平的国际科研合作,提升轨交院和磁浮中心在国际舞台上的学术活跃度与影响力。“十四五”时期,在一流党建引领下,我们要在保持原有轨道交通和磁浮交通研究特色基础上,着眼新发展格局,开创新局面:争取对大交通学科支撑方面有新作为,力争在新型轨道系统、高速磁浮技术方向上创国内一流、国际领先;人才引育有新突破、成果产出有新标志、学生培养有新特色、科研攻关有新优势的“四有”新格局。

面向未来,轨交院与磁浮中心党委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已经做了全面规划,希望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把准轨道交通未来发展方向,紧跟世界轨道交通工业科技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为国家交通强国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轨交院与磁浮中心党委书记)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