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建设-参考资料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 人口总量保持平稳增长

来源:《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12日 第 01 版)编辑录入:OY 2021/5/12 10:19:01 500

本报记者 陆娅楠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外发布: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至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总量增速是放缓的,但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2020年,我国总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

全国人口是指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看户别,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9281万人;集体户2853万户,集体户人口为1189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受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宁吉喆说。

  看区域,东部地区人口占比提升。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广东省、山东省的人口超过1亿人。

  看性别,人口性别结构持续改善。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总人口性别比低于100的省份为辽宁省、吉林省。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

  看年龄,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我国0至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至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与2010年相比,0至14岁、15至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

  看城乡,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宁吉喆说。

  看民族,各民族全面发展进步。我国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

  看受教育程度,人口素质明显提高。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

  宁吉喆表示,要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

  同时,人口增长放缓,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我国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继续存在,同时劳动年龄人口逐年缓慢减少,经济结构和科技发展需要调整适应。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双双上升,既反映了调整生育政策的积极成效,又凸显了“一老一小”问题的重要性,需要优化生育政策,完善养老育幼等人口服务体系。

我国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约占全球总人口18%——

人口家底有了新变化(权威发布)

本报记者 陆娅楠《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12日   第 02 版)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等  图表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5月1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2020年,全国人口达到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我国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全国人口是指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人以上。”宁吉喆表示。

  流动人口3.76亿人,十年间增长近70%

  以202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我国开展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主要目的是全面查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为完善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准确统计信息支持。

  从城乡结构看,我国人口流动活跃,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十年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2.36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14.21个百分点,比上一个十年的增幅又上升了0.75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宁吉喆介绍,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3.76亿人,十年间增长近70%。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加快实施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从性别结构看,男女比例持续改善。我国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

  从年龄结构看,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我国0至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至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

  “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宁吉喆说。

  人口普查反映人口结构变化,也体现人口质量提高。

  “七普”显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775.0200万人,与第六次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690.6373万人。“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反映了十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宁吉喆说。

  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0%,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在“七普”数据中,年龄结构备受关注。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并呈现四大特点。

  老年人口规模庞大。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16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人口超500万人,其中有6个省份的老年人口超过1000万人。

  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2010年至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2.51和2.72个百分点。

  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从全国看,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

  老年人口质量不断提高。十年来,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也在持续提高。2020年,80岁及以上人口有358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4%,比2010年提高了0.98个百分点。

  人口增速放缓也是公众关心的问题。过去十年间,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是0.53%,较前一个十年下降了0.04个百分点。宁吉喆分析,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的持续下降,人们生育时间的推迟,以及生育养育成本的提高,都导致出生人口规模有所收紧。

  “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也是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宁吉喆说,尽管人口年均增长率略有下降,但增长规模基本持平,主要是三方面因素发挥作用:第一,人口基数大,目前育龄妇女还有3亿多人,每年能够保持1000多万的出生人口规模;第二,生育政策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出生人口的数量快速回升,2020年我国0至14岁少儿人口数量占比较2010年上升了1.35个百分点;第三,人口的预期寿命持续提高,使得我国年度死亡人口一直少于出生人口。

  宁吉喆表示,从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趋势看,今后的人口增速将继续放缓。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人以上。

  劳动力人口资源仍然充沛,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

  “七普”显示,我国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尽管比2010年减少了4000多万人,但劳动力人口资源仍然充沛。

  “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绝对量依然较大,就业压力总体依然不小。”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表示,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解决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成为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质量上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0.75年,比2010年提高了1.08年。其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达到了3.85亿人,占比为43.79%,比2010年提高了12.8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达到了23.61%,也比2010年提高了11.27个百分点。

  “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人口资源的优势将得到有效发挥,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曾玉平说。

  东北地区人口减少,但经济发展韧性仍在,潜力很大

  从地区分布看,东北地区总人口9851万人,接近1亿人,规模依然较大,但比十年前减少了1101万人。东北地区在总人口的占比为6.98%。与2010年相比下降1.20个百分点,在各地区中降幅最大。东北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16.39%,提高了7.26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东北地区人口的减少,受到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生育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东北冬季相对漫长且寒冷,一些东北人口向比较温暖的南方迁移流动,这也是全球许多国家人口迁移流动的趋势性特征,欧洲、美国都有这种现象。”宁吉喆说,东北地区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攻坚期,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前景,对其他地区包括东北地区的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辩证看待东北地区人口变化。东北地区人才储备丰富,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6.75%,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16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当前东北经济发展的韧性仍在,潜力很大。东北地区在科技人才、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交通设施等方面基础较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有1650万人,粮食产量占全国1/5还要多。”宁吉喆说,中央高度重视东北振兴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人才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为东北地区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新一轮振兴计划在着力调整结构的同时,也必将带来人口发展的新变化。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