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身体最怕7件事,多少人败在了第二件上
来源:杨浦区融媒体中心编辑录入:Shenghh 2020/6/28 20:48:40 323
王伯伯
说健康
本来以为“热干面”已经恢复了,没想到“炸酱面”又出问题了,王伯伯一想到不久的将来,说不定“阳春面”也会沦陷,觉得大家真不能掉以轻心啊!
@杨浦的小伙伴们
不管这次北京疫情复燃是由于人传人的缘故,三文鱼只是一个无辜的替罪羊,还是病毒在三文鱼表面通过案板传播,总之,我们和新冠病毒相互之间的斗争,仍将在可预计的未来继续下去!
既然说到了案板传播疾病问题,王伯伯就来说一下夏季怎么预防胃肠道疾病。
盛夏即将来临,炎炎夏日不仅让人昏昏欲睡,工作学习效率降低,也让很多不良生活习惯暴露无遗,如烧烤、啤酒、冷饮及狂吹空调等。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是急性胃炎肠炎、食物中毒、急性胰腺炎等各种消化系统疾病。
下面王伯伯列举7条夏季常见的不良生活习惯,所谓“七宗罪”!看诸位看官犯了哪几条?
1. 冰糕棒冰不离手
夏天闷热,食用各种冷饮毫无节制,大快朵颐,这些冷饮虽然吃的时候畅快淋漓,但会导致胃黏膜快速收缩,胃缺血缺氧,影响胃肠蠕动、消化液分泌,易引起胃肠功能失调,或者急性胃肠炎的发作,小肚肚疼起来可是真要命哦!
2. 烧烤、麻辣很爽口
夏天夜晚的大排档上,各种烧烤、麻辣小龙虾是很多人的最爱。
夏天炎热,吃点麻辣的食物有助于开胃,但吃得太多会刺激口腔、食道和胃的黏膜,容易引起消化道损伤,另外,高脂肪饮食会增加胰腺的负担,导致急性胰腺炎发生,那就得不偿失了。
3. 啤酒烧烤很般配
烧烤、啤酒作为“黄金搭档”形影不离,餐桌上对酒当歌,把酒言欢确实畅快,然而酒精对食管和胃肠的黏膜损害很大,引起胃肠道黏膜充血、糜烂,导致食管炎、胃炎、消化性溃疡。另外,大量饮酒也可引起肝脏损害,所以大家要充分认识酒的危害哦!
4. 狂吹空调很惬意
前两天,王伯伯有个同事来上班,脖子动不了了,原来是吹了一晚上空调落枕了。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都喜欢吹空调,但如果不注意温度的调整,尤其在夜间,空调温度还是很低的话,很容易会受凉,出现急性腹泻、腹痛、落枕等。因此,使用空调时温度不要过低,睡眠时尤其注意。
5. 睡觉不盖被子
有的人夏季贪凉,夜间睡觉不愿盖被子,殊不知人体脏器最是喜暖怕凉,对温度非常敏感,夏季昼夜温差大,不盖被子睡觉难免腹部受凉,刺激胃肠道而发生腹痛、腹泻。
6. 熬夜通宵易起病
夏季日长,加上高温天气,很多人习惯晚睡,甚至熬夜。人如果经常熬夜而过度劳累,使身体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人体的免疫力也会跟着下降,这时感冒、胃肠疾病等等都会找上你。
7. 不洁饮食透心凉
夏季潮湿闷热,食品很容易发霉变质,如不慎食用了变质发霉的食品,导致细菌和病菌进入胃肠道,很容易引起急性胃肠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症状。
那怎么处理这“七宗罪”呢?
01
注意个人、饮食卫生
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预防工作。
做到不喝凉水、不洁之水,不吃腐败变质、不洁食物。尤其是放在冰箱里保存的食物,一定要蒸煮热透再食用。
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洗手,一定要洗手,一定要洗手。
02
劳逸结合,充足睡眠
生活有规律。睡眠休息要好,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
03
保持清淡饮食
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也不宜过食油腻,冷饮注意节制,不要过量;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
04
空调温度不要过低
睡眠时尤其注意,避免腹部受凉。
05
注意居室通风
保持空气新鲜。
06
加强身体锻炼
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最后,回到三文鱼,跟大家提一
生鲜现在到底能不能吃呢?
回答是:当然可以!
但是:必须遵循食品安全“五原则”来做
1
食用清洁的食物和水
也就是说,我们在购买食物的时候,应该选择那些新鲜的食物、干净的食物;在加工食物的时候,还有清洗手的时候,我们要选择干净的水。
2
保持清洁
就是保持食品加工台面的清洁,而且要定期的消毒。再一个不要在水龙头下冲洗生的肉,如果确实需要冲洗的话,可以放到盆里,盆里放上水,这样可以防止水花的飞溅而造成的污染。在处理食物,比如说像肉、水产品等生食的时候,处理完毕最好是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来洗手,最少是20秒钟。
我们外出购物以及接触生食的时候,比如说肉和水产品的时候,手不要去揉眼睛,也不要抠鼻子。
3
生熟分开
加工存放食品的时候我们要生熟分开,尤其在处理生肉、生的水产品的时候,要格外小心,防止交叉污染。
4
食物要煮熟、煮透
尤其像我们买的生肉、生的水产品一定要彻底的加热,这样可以把微生物全部杀灭。
5
要把食品存于安全的温度下
也就是说,食物做好了之后,尽可能在两个小时之内吃完,如果不能够马上吃完,最好冷藏,冷藏之后的食品在吃之前还要彻底加热。
编辑:毛信慧
栏目支持: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杨浦区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