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人虽然不像医护人员那样冲在前线,但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为求助者提供心理服务是应尽的职责。”在同济新村初遇陈增堂教授,谈话中他儒雅随和、沉稳开朗,很难想象他为“前线”打了3个月的心理“防疫”战。
春节未完,已上“前线”
家住杨浦区同济新村的陈增堂原是同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现任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理事长、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市教委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等职务。为响应国务院“各地在原有心理援助热线的基础上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要求,有效预防和控制疫情对公众造成的心理影响,大年三十,他便转换工作模式,全身心投入到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不仅自己积极参加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的心理援助专家团队,他还公开微信号和邮箱,直接向社会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组织上海的心理专家参加全国的援助团队工作。考虑到工作的特殊性和高强度,为了不影响家人,也为了专注工作,陈增堂暂别家人,进入自我隔离的工作状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为一线提振士气,为百姓排忧解难
“这次抗击疫情的战斗,一线医务人员最辛苦也最危险。他们长时间处于极度疲劳中。但即使这样,面对病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会促使一些医务人员忘记甚或忽略自己的疲惫,不肯轻易撤下阵地,离开岗位。” 陈增堂回忆道,“这时候就需要帮助他们‘踩踩刹车’,舒缓他们绑紧的心理状态和压力。”除了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陈增堂还建议,在保障一线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同时,也要确保他们轮班休息。
由于疫情防控需求,武汉封城,对留守在武汉的市民来说,心理影响巨大。自心理援助热线开通后,他接到过很多意想不到的求助电话——家里小孩吵闹、对门噪声太大、找不到工作、失去收入、紧张、焦虑、恐惧、莫名其妙的烦恼和痛苦……陈增堂和同事们采取多种方式为居家隔离出现焦虑及紧张情绪的群众提供健康指导及心理疏导,树立了他们抗疫的信心,在防疫关键时期起到了心理“守门员”作用。
温暖陪伴,缓解“神兽”校园焦虑
疫情伊始,陈增堂首先发动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同仁,针对做好“大学生安心和校园安定”工作向学校建言献策,又迅速动员协会力量发出《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倡议书》,组织专业人员编制了《上海大学生疫情应激心理自助手册》和《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抗击疫情心理援助工作指南》,手册及指南不仅有效帮助了上海高校的师生,还受到外省市及日本同行的欢迎。与此同时,陈增堂还发动各级专家撰写了百余篇抗疫科普文章向高校师生和社会推送。
随着抗疫工作的进展和大学生返校复学,陈增堂和他的同事们又进入了抗疫工作的新阶段,为已经返校的大学生做好心理服务工作。此外,他和同事们组织专家,开发线上微课程,让已经返校复学以及准备返校复学的大学生,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工作。
后疫情时代,社会情绪和公众心理的平复仍然需要一个过程,除了做好“外在”防护措施,“内在”心理防疫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陈增堂和同事们仍在“无形”战场上奋斗,帮助市民树立信心,增强心理防疫免疫力,为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心态而努力。
(作者单位:杨浦区四平路街道) (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