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4!这部医疗纪录片终于出书了

来源: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编辑录入:作者小狼女 2020/5/24 19:30:46 274

随着疫情向全世界蔓延,人类健康和医学等话题也走进了普通人的茶余饭后。徐晔医生的走红,陶勇医生的复出,公众的视野也落到了医生、医院,这些医学领域上!
早在2019年7月,关于外科医学发展的纪录片《手术两百年》在央视播出时,就两次上了热搜。            

纪录片面世后,质感卓越,总架构逻辑鲜明,尽管脚本跨越时空,却还是非常简单清晰,给观众诠释了外科手术每个环节突破点之伟大,也得到了大家的较高认可!终于,在今年5月,由纪录片的主创团队共同撰写的同名书籍《手术两百年》也即将和大家成功见面!

今天医学发达,一个螺钉就可以做一个微创的小切口,甚至有了混合现实技术、3D打印技术等。

举个例子,书中提到的“3D打印技术专家迈克将患者的医学影像数据输入电脑后,经过计算机三维重建,一个真实复原患者的心脏数字模型就做成了”,医生就可以更全面精准的了解心脏的组织结构和病变情况,制定精确的手术方案。


但在过去,这是难以想象的。
几千年来,在一片蒙昧黑暗、世俗冷眼中,是伟大的医学先辈们用微光,探索自身的躯体,建立起人类在广阔宇宙中的坐标。
一、为现代医学点灯的人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瞎了一只眼的女人来到神庙,当她进入梦境里看到神灵出现了,割开她生病的眼睛,揉进一些药物,当她次日醒来时,发现那只瞎眼被治好了。
古代巫医不分家,当人们无法对自然现象和人体变化做出合理解释时,产生了健康神赐的观念。萨满就是人和神沟通媒介之一,他们与神沟通,减缓患者身体的痛苦,充当早期人类医生的角色。
蒙昧年代,人们将生存希望交给神灵和命运。但同在这片天空下,有些人却试图和神灵抗衡,主宰自己的命运
盖伦是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通过解剖来认识人体的,但由于当时伦理宗教等原因,公开解剖人体被绝对禁止,盖伦也只能通过解剖动物来了解和推测人体的内部结构。 直到14世纪那场鼠疫席卷欧洲,教会才允许医生通过学习解剖来了解人体。
只是,人性本身是抗拒错误的,著名解剖学教授凯文·佩蒂提到,“那时人们是通过解剖来解释盖伦的理论,盖伦说肝前面有五片叶,当人们解剖只看到看见两片叶,就会更倾向于认为盖伦没错,是身体长错了。”
维萨里是帕多瓦大学的解剖学授课老师,从小对解剖学着迷,经常去墓地收集人骨。后来到意大利担任图书编辑时,发现盖伦的著作和自身解剖实践有较大出入,决心自己重新写本书。
1543年,维萨里出版了《人体的构造》,颠覆了盖伦解剖学,奠定了现代解剖学的基础

这是永远值得铭记的一年!

没有解剖学以前的手术是黑暗中的手术不是说没有灯,而是医生的脑子里是一本糊涂账,手术切除组织、器官,都是在不太明确的情况下切的,有了解剖学后,医生在亮灯的情况下,一片光明的情况下开刀。”——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戴尅戎

二、微光下摸索人体血液循环
颠覆盖伦生理学的,则是毕业于帕多瓦大学的另一位天才人物 —— 威廉·哈维 哈维出现前,盛行的是盖伦的血液运动理论 ——肝是有机生命体的源泉,血液运动的中心。
“被消化的营养物质由肠道送入肝脏,营养物质在肝脏里变成深色的静脉血;→血液从肝脏出发,沿着静脉系统分布全身,将营养物质送到身体各个部位,随之被吸收;→肝脏不停地制造血液,血液不停被送至身体各部位并且大部分会被吸收,而不做循环运动。” 众所周知,我们的血液是循环的,但在400年前,人们很难理解这一点。

哈维则对40多种动物进行活体心脏解剖,找出动物跳动的动脉血管,用镊子将它们夹住,观察血管的变化;又用同样的方法找出了大静脉血管,结果发现血管的变化和刚才相反。 他得出结论:血液从心脏这个“泵”压出来,从动脉血管流出,流向身体各处,再通过静脉血管回到心脏,完成血液循环。
为验证这一结论,哈维还做了超级精彩的定量实验,人类医学史上首次引入了数学这一工具。
 1628年,哈维出版的《论心脏和血液的运动》,就可以看到这个实验和大量的数据论证。
(哈维证明血液是循环流动的)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可以通过非常先进的技术,清楚地看见心脏的结构,跳动的心脏像设计精良的泵,有着最高效率的泵血机制。
三、现代医学无限希望

据统计,现在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6~8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而如今的心脏外科医生的态度,却相当乐观。
(婴儿的心脏)
书上提到一个案例:依依刚出生一个月时,被发现“右心室双出口”先天性心脏畸形。正常人主动脉和左心室相连,依依的主动脉却长到了右心室上,心脏无法泵出有氧血到全身器官。 医生们进行了重建心脏结构的手术,难度90分,经过6小时后,先天错位的血管终于缝合到了正确的位置。如无意外,度过术后危险期,依依的身体将和正常孩子无异。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医师张海波说,“所有的先天性心脏病应该说都是可以被治疗的,将先天有缺陷的心脏纠正得与正常人的心脏结构完全一样,称为解剖性的救治。”
现在医学心脏导管手术、人工心脏都出现了,但70年前,张海波的同行们面对最简单的心脏病变却束手无策,没有人敢打开心脏做手术。 医生做外科手术的前提:是手术刀所触及的器官必须静止,手术视野清晰无血。在心脏上动刀,恰恰是这两个原则的悖论。 
突破来自于一位加拿大医生比奇洛,他做了一系列动物低温麻醉实验,发现体温下降时,身体对血液的氧气需求会减少,血流变慢,心脏会出现短暂的停跳。在这个时间里,外科医生可以打开心脏做手术,但时间最多只有6分钟。 1952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院手术室里,5岁的杰奎琳接受了低温打开心脏的手术。 当女孩体温降到28度摄氏度,心率由120次/min降到60次/min,医生打开了杰奎林的胸腔,5分半钟的时间缝合好她左右心房的缺损。11天后,杰奎琳出院,心脏杂音消失,随访33年后,患者健康状况良好,有2个孩子,甚至做过木匠的工作。 这就是第一例打开心脏的手术。尽管在往后的时间里,人们还会遇到了很多挑战和难题,但这突破性的手术,极大鼓舞了心脏外科医生,也充分展现人们的勇气和智慧。
四、难以想象的疼痛和牺牲

医学真的很神圣,神圣到可以从神手上夺回脆弱的生命。可它最神圣的地方,还是每一个为之付出、探索乃至牺牲的善良人儿。 维萨反对盖伦的解剖学理论,认为人和猪狗牛羊的内部结构不同,但几百年前的人难以理解。所以,他和同年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一样,后半生受尽教会迫害,颠沛流离。 而在解剖学的发展中,因为需要大量尸体做研究,爱丁堡发生了臭名昭著的杀人案。威廉·伯克和威廉·黑尔开了廉价宾馆,随后将宾馆客人杀死,尸体卖给医学院赚钱。在金钱和暴力的引诱下,使得无辜的人成了凶手的标本 所幸这事被发现后,凶手威廉·伯克被抓,人们用他的血写字,他的尸骨也被做成了标本,放在英国博物馆里。 再后来,帕雷带来了更好的止血方法,更温和的药膏;莫顿开启了乙醚麻醉;塞麦尔维提出了术前消毒洗手。
(手持玻璃瓶的就是莫顿,玻璃瓶里装的是乙醚
风光的故事背后,莫顿试乙醚试到差点晕死,塞麦尔维斯生前被排挤,到死那刻都没能看到医生们听他的话做消毒...... 还有研究X射线那前前后后的300多位科学家、医学家,他们在无防护的状态下发现了很多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的理论,但他们却无一例外的都患癌去世 什么叫伟大?伟大永远诞生在强烈的痛苦中。
五、医学实际上是人类善良情感的一种表达
《手术两百年》纪录片的画面感比较生动,但由于一集里就穿插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跳跃感很重。所以建议先看书,书中理清现代医学发展史的时间线,医学转折点的重点人物,看纪录片时会更易理解。
点击下方图片下单,看医学先驱的奋战历史 
书中还为我们揭秘了纪录片拍摄背后的故事,如总导演找底稿撰写人、音乐制作人时的心路历程,最后还有总编撰、音乐制作等核心成员的创作札记,相信对我们大多数读者,都会有不同的启发!
反复读《手术两百年》,不禁感慨医学发展之不易 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说,“医学实际上是人类善良情感的一种表达。” 远古时代,人与自然做斗争,可能会受伤,那时人们就有一种最初的帮助。比如哪儿划伤了,出血了,就用烧热的石头去烙伤口,也就是通常说的石砭。这些都是人类最初的善良行为表达,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很粗糙的原始医学。 正是源于这种善,人们才能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和邪恶、痛苦、困难、瓶颈做斗争。
尽管书里讲述了无数关于牺牲的故事,但再读几遍,你会为历史上挑战愚昧和权威的先驱们肃然起敬:他们不只是医生,还是战士!
就像本次疫情一样,那些坚守一线的医生护士们,何尝不是了不起的战士?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