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工委简介-信息之窗

中国蓝盔 守护和平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6/10/5 10:26:58 387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05日   05 版)


 

   
    在祖国的节日期间,约2500名中国军人坚守在为世界维护和平的岗位上。热爱和平,不辱使命,作风过硬,业务精湛,中国蓝盔部队出色完成一次次任务,赢得高度赞誉。他们与危险相伴,写下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赴马里维和工程兵大队——

  子弹上膛 枕戈待旦

  李志伟 杨大为 潘明春

  “嗡!嗡!嗡!”马里当地时间9月17日8时50分,中国第四批赴马里维和工程兵大队营区,刺耳急促的战斗警报在手持机中骤然响起。

  “1号岗哨报告,不明武装人员冲入隔离区,请求支援!”手持机内传来哨兵急促示警。“快反1班驰援1号哨位,快反2班占领射击阵地,快反3班进入装甲车随我机动,医疗组、报道组随时准备抢救伤员,拍照取证,其余人员就近隐蔽。”第四批马里维和工程兵大队长董荣强立即下达指令。不到2分钟,各组全副武装部署到位,观察哨密切关注、机枪手定点布控……

  侦察人员随后证实,携带手枪砍刀的武装人员已破坏铁丝网,潜入阻绝壕,侦察我营地动态、标定方位物、记录哨兵执勤规律,企图发动恐怖袭击。对于这种情景,第四批赴马里维和工程兵大队的官兵们早就习以为常。从5月18日轮换部署至今的短短4个月,马里发生的恐怖袭击已达到170余次,造成数百人死亡。上百名武装分子隐匿加奥,目标直指马里政府军和联合国驻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联马团)。

  董荣强反复告诫官兵:“每天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这里是战场!”记者看到,战斗与准备战斗是官兵们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人员、装备时刻待命,油箱、水车、水袋随时蓄满;板房间用沙箱阻隔,分散配置却又互为掩护;战斗装具、枪支弹药、急救设备都有严格的摆放要求;大队要求白天3分钟、夜间5分钟完成一切战斗准备。针对恐怖袭击的类型,他们有10余种作战预案。

  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4个月前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当地时间5月31日夜,刚刚部署到任务区的工程兵大队遭受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一辆满载600千克以上当量炸药的皮卡车在营门外防爆沙箱处爆炸,1名同志牺牲,1名重伤入院治疗,4名轻伤,90%以上的营房设施、工程装备受损失去功能。联马团司令劳莱斯加德少将查看现场后说:在这么严重的恐怖袭击下,中国维和部队将伤亡减到了最小,防卫能力和专业素质令人钦佩。

  战场考验异常严峻。联马团情报部门报告显示,进入9月底,极端恐怖组织可能发动针对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周末攻势”,联马团防御态势等级将长期处于最高的红色等级。

  中国国庆将至,工程兵大队官兵在庆祝祖国华诞的同时,始终保持着昂扬斗志。“伟大祖国请放心!身处战场,我们时刻弹在膛上!面对危险,我们时刻枕戈待旦!为马里人民守护和平,为祖国母亲增光添彩!”午夜时分,执勤结束后,给水中队下士孙孟超在维和日记上写下的话,道出了全体维和官兵的心声。  

  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

  刀尖上的舞者

  华 迅 宦 翔

  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之间的临时边界线“蓝线”地区被视作“死亡地带”,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双方在这一地区设置了上千个雷场,埋下数十万枚各种地雷。近日,中国第十五批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扫雷连官兵兵分三路,再次挺进这一危险地带,执行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的扫雷排爆任务。

  5时40分,天还没亮,官兵们已经整装待发。“清点人员及装备,准备登车!”扫雷连连长王刚一声令下,官兵们迅速展开出发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大到防护装具,小到毛刷剪刀,执行扫雷任务所需的六大类23种装备,都要逐一检查。

  6时整,穿戴蓝色防弹衣和防弹头盔的扫雷官兵从营区准时出发。经过近一个半小时的颠簸,扫雷二排官兵抵达“蓝线”任务点。宽2米、长100多米的安全通道深入雷场,直达边界。安全通道外裸露的地雷、冰冷的以色列技术围栏以及醒目的红色骷髅头雷场标示,显示出黎以边境安全局势的脆弱。

  “作业位置距以色列技术围栏不足1米,一定要慎之又慎。”第四次执行维和任务的扫雷组组长赵天荣说,为防止引发误判和冲突,他们在作业过程中不仅严禁碰触技术围栏和与之相连的蛇腹型铁丝网,而且要将联合国旗帜插在醒目位置。

  穿戴防护装具、调试探雷器……上士扫雷作业手杨汉文率先展开作业,赵天荣在一旁负责观察记录和监督指导。

  “报告组长,探雷器发生异常!”刚开始作业没多久,杨汉文的探雷器便出了状况,报警器响个不停。由于从未遇到过这种状况,杨汉文显得有些慌张。

  “停止作业!”赵天荣立即下达口令,迅速上前检查,原来是作业位置太靠近铁丝网,探雷器受到了干扰。

  4次踏入维和战场,近800个日夜的海外战斗经历,不仅赋予了赵天荣过硬的心理素质,也让他练就了一身扫雷排爆的真本事。在扫雷标准作业程序未对此类情况作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为确保安全,赵天荣果断示意作业手启动“覆盖通道全境、深入地下20厘米”全面挖掘程序,对可疑区域进行地毯式搜排。

  “你们处理的比我想象中还要好,你们是真正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扫雷标准作业程序的优秀军人!”前来进行资质考核的地雷行动协调中心官员泽娜向赵天荣竖起了大拇指。“标准作业程序虽然精细,但‘蓝线’情况非常复杂,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我们灵活运用、相机处置,这就是中国人常讲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赵天荣自豪地说。

  据中国第十五批赴黎维和部队指挥长蒲毅上校介绍,10年来,中国赴黎维和工兵分队累计发现、排除各种地雷及未爆物近万枚,创下扫雷零伤亡、零事故和数量最多、速度最快的优异成绩。“中国排雷”已成为这支分队在联合国维和部队中的闪亮名片。 

  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

  维和警察标杆

  本报记者 王欲然

      

2016年 “七一”前夕,中国驻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喜迎建党95周年,           中国驻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对蒙罗维亚周边治安动态进行实          表达对党的忠诚与祝福。人民视觉                                                                            地分析 研究。  

  在曾饱受战争创伤的利比里亚,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狙击手邹桂宏经历的一件事,让他深受触动。

  一天,在利比里亚外交部大楼执勤期间,邹桂宏在吃方便面时,看到一个小女孩眼巴巴地看着他。他知道小女孩饿了,便把吃了一口的方便面放在窗台上,示意小女孩过来吃。小女孩拿到后非常感激,对他伸出大拇指。两三天后又轮到他站岗,天气很热,邹桂宏汗流浃背,嘴唇干裂。那个小女孩又来了,拿着一个大大的芒果,递给他吃。由于纪律要求,邹桂宏沉默不语。小女孩以为他不方便,就把芒果剥好了送到他嘴边。他坚持不吃。最后,小女孩只得把芒果放在执勤岗哨的窗台上,朝他微笑着走了。当地民众的信任和感激,更加坚定了他守卫和平的信念。

  定点驻守利比里亚外交部大楼是防暴队任务之一。在连续36天的任务中,中国防暴队实行“三班倒”,24小时警卫,不管烈日高温还是狂风暴雨,佩戴重达20千克防护装备的中国防暴队队员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天气炎热时,执勤下来作战靴内被汗水湿透。由于手指始终不能离开枪支扳机,长时间执勤结束,队员首先要做的是活动僵硬的手指。利安保部门和当地民众称中国防暴队员为“蒙罗维亚街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防暴队在武装巡逻、驻守营地时面临的挑战更大。他们不仅要面对武装分子的袭击,还要在夜间严防试图翻墙而入的盗贼。在雨季,队员们一边在营区周边撒雄黄粉防蟒蛇、曼巴蛇,一边要留意雷击。“挑灯夜战写预案,高温酷暑练为战,沙地板房蜴为友,两菜一汤白米饭,同心协力破万难,铁骨铮铮男子汉。”这是中国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员王超眼中真实的维和生活。防暴队指挥中心队员诸龙珠说,对自己来说,既然选择了做一名维和警察,哪怕风雨兼程也要坚持走完。

  蒙罗维亚辛科区治安不好,接连发生过好几次武装抢劫,有的歹徒甚至开了枪。中国警察防暴队对该社区进行常态巡逻后,治安形势大为好转。中国防暴队装备好,战斗力强,居民对治安的信心大增。当地华侨华人的地位也迅速提升,只要走在街上,当地群众满满都是羡慕的眼神。

  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披星戴月,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多项联合国维和任务。中国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也是任务区首支受到总统接见和赞扬的防暴队,被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最高官员、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扎里夫称赞为“维和警察标杆”。

  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

  枪声中的考验

  姜 博 李逸达

       2016年9月12日上午,中国第十五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工程兵大队成立暨出征誓师大会隆重举行,这也是中部战区成立以来的首支成建制维和部队。图为出征的维和士兵与家人合影告别。   人民视觉

  当地时间9月16日6时,南苏丹首都朱巴夜色朦胧。难民营仍处在一片梦乡中,偶尔传来几声狗吠。中国维和步兵营在1号难民营的各观察警戒哨位正在对讲机中报告执勤情况,接哨的官兵刚起床,正进行接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不远处的政府军检查站,几名士兵在外面持枪警戒。

  “哒哒哒……”阵阵枪声突然打破拂晓前的宁静。“营值班室,我是5号哨位,在我哨位西侧约200米处,一伙武装人员正袭击政府军检查站。”“值班室收到,1号难民营各哨位加强观察,依托工事做好自身防护,随时报告情况!”

  “检查站士兵立即进行还击,曳光弹在哨位附近上空不断飞过,步枪、机枪响成一片。”当时正在5号哨位执勤的哨兵郝天朋说。

  中国维和步兵营营长王玉安、教导员鲁成军随即赶到作战值班室,指挥1号难民营内部巡逻分队利用步战车和前期建设的工事加强防护,严防可疑人员进入难民营。6时22分,快反分队部署至1号难民营,与内部巡逻分队一起有效封控难民营各出口,确保难民营安全。

  这已是一周内,1号难民营附近第二次发生此类冲突。自7月8日朱巴发生大规模交火后,任务区局势仍旧不稳,联合国维和部队营地外时常有枪声响起,官兵们每天都要应对各类突发情况。

  9月19日19时35分,中国维和步兵营赴姆沃洛武装护卫分队在将联合国运输车队护送至目的地后,安全返回营区。经过历时6天、600余千米的跋涉,战士们浑身尘土,神情略显疲惫。这是南苏丹军队两派7月8日交火以来,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南战区组织的第一次长途武装护卫,打通了南战区通向西战区瓦乌方向的交通运输命脉。

  这一路,他们走得异常艰难。南苏丹正处在雨季,经常下起暴雨,道路积水严重,到处都是一米多深的坑。联合国运输车因满载货物,越野能力不足,每遇到一处深坑,都需要由中国维和步兵营的步战车一辆辆牵引经过。有时3个小时过去,车队只能前行5千米。车队所走道路两侧植被茂密,近期曾多次发生武装分子抢劫过往车辆事件,因此还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在南苏丹的野外,走夜路是非常危险的。中秋节当晚,为按时完成交接,武装护卫分队还是决定连夜赶路。

  “这次武装护卫对我是一次很大的磨练,是非常难得的经历。中秋节那天我们正在路上颠簸,不过出发前每人都发了月饼,虽然只能在路上简单吃几口,但我感觉这个节过得很有意义。”下士洪国防笑着说。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