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学子赵龙举: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当志愿者的日子
来源:同济快讯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04-11日编辑录入:OY编辑录入: 2020/4/12 9:26:22 235
本文作者(左)在浦东机场引导旅客
3月初,我看到对口支援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的志愿者选拔通知,便在第一时间报了名。出发前,我做了两件事:一是给家里打了电话,二是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上岗培训会上,我们被告知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协助海关联防联控工作人员,督促有疫情严重国家旅居史的旅客填写海关入境“健康云”相关信息,同步进行核实并录入电脑。海关工作人员嘱咐我们,需穿戴防护服、N95口罩、医用隔离面罩等全套防护装备,至少4-5个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
我们一行20人的志愿服务队在T2航站楼工作,接触到的旅客有华侨华人、留学生,也有来中国工作的外籍人士。从3月28日起,暂时停止了外国人入境。
帮助外国旅客多用英语,然而有些旅客英语很差,出现无法沟通的窘况。我作为同济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之前又在人才服务中心做过窗口服务工作,所以积累了一些和老外交流的经验和技巧。队里小伙伴们遇到沟通困难时,就会找我帮忙,我也乐得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
迎来客流高峰时,总有一些旅客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成功填报健康信息,我们就一一与他们沟通,协助他们完成填报通关。由于说话太多,面罩上常常聚起厚厚的一层水雾,我不得不反复调整面罩,才能保障视线清晰。
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特殊情况。比如,有的旅客没有国内联系方式,还有的旅客手机坏掉无法进行填报等,不管什么情况,我们都会耐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有一次,一位身材肥胖的旅客推着行李车向我们的工作台走来。我见他满头大汗、满脸焦急的样子,就请他先坐下,缓解一下急躁情绪。他告诉我,在填报个人信息时出现问题。我接过他的资料一看,发现他的问题是没有中国的手机号码。我建议他联系自己在中国的工作同事,他马上通过微信联系到了他的中国老板,取得电话号码,完成了信息填报。在他拖着行李离开之前,感激地说了一句“Danke!”( 德语,谢谢),我也随即用德语应了一句“Bitte”(德语,不用谢)。他有些诧异地回过头来,对我笑着点了点头。德语是我学的第二外语,此刻派上用场,忍不住开心一笑。
还有一名旅客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一个日本老爷爷,基本不懂英语,但会讲简单的中国话。在填报信息时,他竟然用中文独立完成填报,让我很是惊奇。原来,老人在日本自学中文,听、说的能力不好,但因喜欢中国书法,经常临摹字帖,认识了很多汉字。在这种场合下,接触到自学中文者,让我油然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
浦东国际机场作为连接海内外的桥头堡,此刻正承担着防控疫情的艰巨任务,必须做到严密防守,科学把控。由海关人员、医护工作者、警察安保、志愿者等组成的“沪上守护者”在默默付出,力争守好上海“东大门”,守好中国“东大门”。让我感到荣幸的是,在那里也曾留下我的身影。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0-04/11/content_1981148.htm)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