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抗疫英雄谱之姜波、吴哲峰、汤伟清——开检测车进方舱,原来都是日常
来源:同济快讯 附属东方医院 2020-03-19编辑录入: 2020/3/20 10:20:05 317
“原来是您开车进舱了!”得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欲在方舱内开展临床试验,但因为条件限制只有开检测车进舱实施的事情后,记者终于找到那位开车的英雄——姜波(救援队副队长)。
“不是我,不是我!开进去是吴哲峰,开出来是汤伟清。”电话那头,姜波连忙纠正。
嗯——明明硬汉汤伟清见状流下英雄泪,就是因为姜波,为何开车的却不是他?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这样开车进方舱
2月22日,由于种种原因,试验原定的方舱室内采样室,考虑到安全性问题不能开展此项目。众所周知,新冠肺炎患者具有高度传染性,且该病毒性情多变,开车进去风险极大。“记得还是雷撼院长找到我,说方舱里面做雾化试验没条件,要把检测车开进去。”姜波说,接到命令后,下午我就跟吴哲峰一起,开始准备。
去之前,我跟随雷撼院长、孙贵新执行队长和院感专家吴文娟一起,到东西湖方舱医院的患者出口通道踩点:那是一条长度200米开外,三面都有棚材维护的狭长甬道,长度近10米、宽度超过2.5米、高度接近4米的重型载货专项作业车,要从这样的甬道里通过,必须横平竖直,走“一字马”,否则后果很严重。踩点的结果,大家一致认为:必须一人开车,一人引导。
第二天,姜波和战友吴哲峰进入帐篷,穿着防护服。“第一次穿,很费劲,孙贵新队长和吴文娟主任一边指导一边帮助我们。穿上去以后,眼睛很快被雾得看不清楚了。”姜波说,我和吴哲峰两人分工,他开车,我在前面引导。可是,穿上防护服的姜波,走路不像平时了,变形走样得厉害:姜波歪着身子、斜着脑袋走在长长的、光线不太好的甬道里。
那时,武汉的天气阴冷潮湿,时常飘着忧愁的小雨、有时还夹点雪粒,那种苦寒彻骨的感觉!“我在前面慢慢走,呼吸不灵了,护目镜雾了。我歪着脑袋,斜着看着路,给吴哲峰导着航。”姜波记忆犹新,那种寒冷的天气里,护目镜雾了,那是他急的。
车一点点往前挪动,路不平,棚子随时都可能被碰到。此时的甬道特别长、特别深,像是一位刁钻的裁判,等你中招。
“吴哲峰技术很好。”姜波的语气里满满的自豪,我俩经过漫长的五六分钟努力,大车终于进去了。车停哪里?当然是离患者越近越好,我们就停在了靠近医疗废品处理站那片公共区域了,四周打量,这里离B舱的患者最近。
车辆开进去的同时,参与试验的医护人员也在积极准备,制作示范视频、排定加班人次,释疑解惑的医生们更是不厌其烦,反复与患者沟通。
这边,吴哲峰将车停好,取出试验器件、材料,按照要求一一在车上摆好。
姜波说,最难的是外接电源了。因为车不能老是发动着,方舱里面防疫安全起见也不能带手机,因此也就无法求助。电源接哪里、怎么接,就只能靠我们俩商量着解决。按照舱内熟悉情况的工作人员指点,我们在医疗废品处理站边找到了一个接口,此时,患者已经在排队了,我们心里那个着急(早通早做)呀!好在吴哲峰是多面手,不大一会儿,电源接通,调试完毕,车上检测就开始了。
车出舱也是个挑战。这时,最难的不是开,而是消毒。姜波说,东西湖方舱医院休舱后,我们的车辆按照消杀规定,吴文娟主任安排方舱医院请了专业消杀人员对车辆展开洗消。随后,我和汤伟清带着6瓶医用酒精入舱,把驾驶室、试验台、轮胎、底盘,凡是暴露在方舱空气里的那一面(部分)仔仔细细擦了一遍。熟悉舱内情况的毛懿良护士与我们一起进舱,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这项任务,我们顺利地把完成科研任务的车辆开(汤伟清开车,姜波引导)出来。
“这些其实都是日常”
说起硬汉汤伟清看着自己进入方舱,热泪纵横的情景,姜波深情地说:“2010年开始,我们就在一起摸爬滚打,十年了,战友成兄弟,感情深。”他说,后勤的这班兄弟,大部分都在一起有十年光景了(只有三四位是新进的),兄弟们在一起,知根知底,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领悟意图:心灵相通。这种传统也影响了后来的新战友,大家现在配合得都很好。姜波说,这也许就是我们这支队伍战斗力强的一个原因吧。
“其实,开车进方舱,也就是我们的日常工作。现在想想也是,没觉得有啥不一样(没觉得有啥伟大、英雄之处)。”姜波坦言,只是现在想起来有点“万一感染了怎么办”的害怕。不过想想,我们的医生护士每天进去,不都没事嘛,心也就放下了。“现在不是好好的嘛!”姜波笑着说。
抗雪灾也是分内的事。“那么多的帐篷,那么大的雪,在现场的雷撼院长、孙贵新执行队长、徐红福书记都上了,我们本来就担负着帐篷安全责任,我们更应该要上了。”姜波坦言,所以我拿起临时自制的水枪,在棚子外面冲刷棚顶的积雪。武汉这次大雪是湿雪,好冲,但是我们的帐篷太多,一只水枪根本不够,所以雷院长他们就什么工具都用上了,汤伟清无工具了,脑袋就上了:大家奋不顾身的行动,事后看照片,我的眼眶湿润了。我们确实太难了,但我们挺过来了!
姜波说,后勤的战友们每天看着队里的医护战友们进出方舱,我们当然为他们骄傲。这种自豪感更加激发了我们站在后面,勤快做事的动力,医护战友们深更半夜、凄风苦雨中出了方舱,肯定不能让他(她)们再受冻挨饿,所以车早早等在舱外、车上备好军大衣、零食,不就是平平常常、琐碎细小的分内事嘛!姜波所说的小事,还包括值班(包括帐篷值班、等候医护人员下班等等)、检查帐篷是否漏气,负责医护早中晚三餐,接受物资并发放,炊事车上的烹饪,杜大厨经常上演的“美食风暴”等等。
还有陈雄,是我们队伍年龄最大的老大哥。驾驶技术一流,车队长途奔袭时,队友们担心他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要求和他换岗,被他拒绝了。方舱值守期间,他和年轻人一样值夜班接送上下班的医护;还有靳海洋、老姚(碧成)、陶家两兄弟(陶华、陶军华)......姜波一个个如数家珍:我们后勤队员们个个都是英雄。
“毛懿良实现了跟车的愿望没?”因为记者知道毛懿良护士与车队的师傅们也是多年的战友、兄弟,问。
“当然。我们长途行驶,必须有一位随车护士的。毛懿良和我们多次野外拉练、驻扎,彼此都很熟悉。”姜波说,小伙子去武汉跟车,回来还跟车。车上配备两个急救药箱,以备不时之需。
姜波说:“完成任务回家,雷院叮嘱我路上不着急,慢慢开。把17位战友、8辆大卡车安全带回上海,当然也就是我的责任了。因此,按照国家卫健委提供的路线,我们走沪蓉、沪陕、沪宁高速,一路上与国家卫建委、上海市保持即时联系,这也是我的日常工作。您说是吧。”
据悉,车队于3月18日晚8点10分到达上海。车队先在沪太路集中停放车辆,人员参加市卫计委举行的欢迎仪式,后由大巴送到青浦隔离点,时间已是子夜。
后勤总管姜波给两位英雄司机的评语:
吴哲锋:
东方医院运行保障部驾驶员,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驾驶员。
2月3号,该同志积极响应号令,主动请缨,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2月4号凌晨完成30吨医疗、生活物资等的装载,行程900多公里,持续开车15小时以上,不顾身心疲累,安全把救援队员和救援物资送达武汉。2月5号下午同所有队员一起搭建帐篷25顶。
该同志一岗多能,作为移动医院的水电工,第一时间接通电源、水源,为移动医院的顺利展开打好基础。利用自身对车辆维修的经验和技能,为救援队车辆完整好用努力做好保障,确保车辆设备随时投入战斗。该同志不怕危险,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报名进入方舱医院,驾驶车辆进出方舱医院,为救援方舱医院病患提供有力保障,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主机战斗中表现突出。
作为救援队的队员,吴哲锋同志执行命令坚决,工作踏实主动,在生活中乐于助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困难面前知难而上,充分体现了一名救援队员的职责和担当。
汤伟清:
东方医院运行保障部驾驶员,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驾驶员。
该同志作为后勤保障的中坚力量,发挥''强心剎和''定心丸”的作用。3号晚上开始,先是穿着毛衣、后来单衣,再后来单衣还满头是汗。装车装到凌晨3点,次日早晨8点出发,确保了物资在极端情况下能够保障医疗队的正常工作生活需要。
抵鄂后,在日常工作中,该同志一丝不苟地完成相关工作:包括接送队员上下班;为上班医护做好上下班全身消毒工作,包括车辆消毒;担任帐篷医院安全维保的值班工作,确保帐篷、物资、水电、药品、库房、病房等设施的安全运行,同时协助武汉客厅指挥部做好相关保障工作。大大小小的事务琐碎、繁杂、忙碌,但是他坚持做到随叫随到、任务到边到角,收获了大家满满的点赞。
虽然汤伟清同志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但是只要国家人民、身旁他人有需要,他立刻响应,事事利他,默默地奉献着一己之力。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