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时政讲坛

项仲平: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时代使命——塑造当代中国人的精气神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6/9/12 8:42:32 302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12日   07 版) 

  如果说教育开启了一个民族的心智、促进了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与精神成长的话,那么,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金字塔尖”,其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而且深刻影响其思想厚度、文化素养与精神品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我国高校要着力塑造中国人的精气神,使中华民族形成与民族复兴相适应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担当。

  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国历史。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当前,随着中外交流的扩大,一些错误思潮在一些人群甚至知识分子中蔓延,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否定、抹黑中国历史,对历史采取“虚无主义”态度。有的人用一种特殊研究范式、史料片段、局部现象来诋毁中华文明。比如,近年来一些人对中华民族优秀代表人物进行颠覆性评价,从“英雄的崩塌”入手抽去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在学术的幌子下对中国历史的种种“颠覆”,企图消磨的是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凝聚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面对种种“颠覆”,我国高校应理直气壮地表明对中国历史的态度。高校集聚了专业的研究者,具有学术话语权,影响着主流价值评价标准。我国高校应有中国的思想、中国的气节、中国的担当、中国的情怀,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教学,让国人对中国历史、中华文化有更深刻的认知、更深切的体验,让中华民族的历史更好地进入国人的文化认知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进入国人的立身实践中,让中华民族精神更好地进入国人的价值观建构中。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决定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凝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合力,是塑造中国人精气神的基本任务,是确保中国人的精气神“不走偏”的思想保障。在这方面,高校责无旁贷。当前,在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上,既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的错误观念,也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错误观念。在高校里,主要表现为个别教师与学生热衷于追捧西方所谓“普世价值”。高校是意识形态博弈的前沿阵地,是退不得、失不得、丢不得的阵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高校必须坚守的第一座堡垒。讲台就是阵地。高校教师在什么能讲、什么不能讲,宣扬什么、反对什么上必须有鲜明的“底线”和“红线”,决不能以学术自由之名口无遮拦甚至宣传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决不能以所谓的个人见解、一家之言抹杀高校教师立言立说的政治责任。高校教师应用自己的学术影响力、社会活动力、教育感化力,影响教育大学生和更多的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建构中国人理性丰满的精神世界。当今时代,随着思想观念、利益格局、行为方式日益多元化,人们精神世界中的浮躁、表层化、戾气现象在一定范围有所抬头。高校是知识精英的集合地,是崇高价值、科学理性、创新文化的集聚地,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国民的良好精神世界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通过专业化的研究力量、多样化的传播与实践形式,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基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龙头”。高校的专业研究力量不仅要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化问题,更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知识结构、审美习惯、接受心理等,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从概念、从书本走入生活、走入实践、走入内心的现实策略与路径,探索如何在思想教育与社会舆情应对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虎虎有生气”,始终对社会观念和社会舆论具有指导意义。高校还要为培育良好国民心态发挥应有作用。成熟的国民一定有成熟、理性、向上的心态。高校师生应成为培育良好国民心态的中坚力量,始终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以民族振兴、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以知识分子的理性、平和、开放引领国民心态培育。尤其是在社会突发事件中,高校师生应发出科学理性的声音,及时疏导社会情绪,使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更加理性地面对“成长中的烦恼”。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为一个开放与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不仅应塑造国人的精气神,而且应有充分的自信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精气神,这就要求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借鉴与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让中华文化更富于时代性,使中国人的精气神更加饱满。与此同时,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甚至交锋,也会让中华文化经历洗礼、考验与提升,中国人的精气神会因此而更加昂扬与饱满。高校是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要切实发挥自己的职能,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成为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成为中国人的精气神不断丰满与充实的过程。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集聚、资源汇聚、文化荟萃的优势,利用自身的学术研究基地、文化创新基地、人才培养基地、艺术传播基地、对外交流基地等,打造一批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构建一批由高校牵头的校际交流、校地交流平台,努力向国外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风貌,展示新时期中华文化发展的最新成就,增进国外大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理解,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为浙江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