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时政讲坛

徐绍史:以改革创新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6/9/9 8:44:17 269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09日   07 版)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低速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如今,世界经济又走到关键当口。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推动各方达成了重要共识。我国将与其他各国一道,全面落实峰会成果,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的道路。

  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多重风险和挑战

  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在世界经济急需摆脱困境、宏观政策缺乏方向、全球经济治理及二十国集团面临转型的关键节点上,此次峰会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承载了各方高度期待。

  世界经济增长弱于预期,分化特征更加明显。国际金融危机削弱了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世界经济增速由危机爆发前的5%左右下滑到目前的3%左右,且呈现分化态势。发达经济体普遍低速增长,增速不超过2%。美国经济复苏相对较快,日本和欧元区内生动力不强,依然没有摆脱经济疲弱的局面。新兴经济体中,结构性改革比较主动的国家经济基本面较好,但结构性改革相对滞后的部分国家经济增速大幅回落甚至出现负增长。经济走势的分化带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分化。近期美国经济发展不平稳,美联储加息预期频繁变化。其他发达经济体为走出低增长困境,普遍采取量化宽松等政策手段。世界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调整在方向上的不一致,对全球市场产生较强负面外溢效应。国际金融市场震荡,新兴市场国家面临资本外流、资产价格下降、货币贬值等压力,对国际金融经济稳定运行带来严峻考验。

  国际投资和贸易持续低迷,保护主义抬头。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放缓,多哈回合贸易谈判遇到困难,部分区域贸易安排排他性增强,国际贸易增长和产业转移速度放缓。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报告,1990年—2007年,全球贸易年均增长6.9%,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回落到3%左右。全球基础设施投资短板仍未消除,各种投资贸易壁垒依然存在,对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互利合作带来消极影响。与此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地缘政治冲突激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影响国际投资和贸易增长。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滞后。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欧美国家是主要的产成品消费市场,东亚国家是主要生产基地,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是主要的能源原材料输出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破坏了旧的全球经济大循环,“大三角”分工格局悄然发生变化,新的循环正在形成,全球产业价值链正在重塑。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不断深入,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2015年新兴经济体11国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上升为30.3%,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52.9%。相对于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不健全,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期待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提出解决方案,推动世界经济进入稳定复苏的轨道,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与时俱进、因时而变,助力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良方”助力破解世界经济发展难题

  面对当前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风险挑战,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中方希望同各方一道,推动杭州峰会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此次峰会开创性地制定了《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促进短期政策向中长期政策转型,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推动世界主要经济体以改革突破增长瓶颈、以创新激发复苏动力,做到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并进,帮助世界经济彻底摆脱复苏乏力、增长脆弱的局面,推动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从短期看,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沟通和协调合作,减少负面外溢效应。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针对世界经济增长低迷的突出问题,推动成员国结合本国实际,创新宏观经济政策,把财政货币和结构性改革政策有效组合起来,放大正面外溢效应,减少负面外部影响,提振市场信心,努力扩大全球总需求,全面改善供给质量,巩固经济增长基础。另一方面要着力激发国际投资和贸易活力,为各国发展营造更大的市场和空间。此次峰会把促进开放的投资和贸易作为优先领域和着力点,加强投资和贸易机制建设,制定全球投资指导原则和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巩固多边贸易体制,破除国际投资贸易壁垒,提高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从中长期看,一是大力推动创新,开辟增长源泉。此次峰会把支持创新作为重要方向,倡导各国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加大创新供给,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牢牢把握创新、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经济的历史性机遇,提升要素优化配置能力,增强经济内生动力。二是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提升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与会各国和国际组织高度评价我国关于结构性改革的议题设置,对我国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示赞同和支持。各国一致认为,结构性改革的选择和设计应考虑具体国情,符合各国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发展需要。此次峰会形成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新共识,确定了促进贸易和投资开放、鼓励创新、改善基础设施等9个结构性改革优先领域。三是共同构建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形成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国际经济体系。面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演变,习近平主席在此次峰会上系统阐述了我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提出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重点构建全球金融、投资贸易、能源、发展的经济治理格局。此次峰会要求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寻求利益共赢,凝聚互动合力,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此次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通过的领导人公报和创新增长蓝图、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深化结构性改革议程等成果文件,反映了中国理念、体现了中国智慧、融汇了中国主张、推广了中国经验,将为形成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

  开放促进国家强盛。习近平主席强调:“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是中国的战略选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与世界经济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我们将继续推进与世界经济体系的深度融合,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稳定繁荣。

  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世界经济增长低迷的大背景下,习近平主席为促进世界经济振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表达了我国的全球战略愿景,而且契合了沿线及相关国家与地区的发展需求。我们将进一步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深耕细作、持久发展阶段迈进,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吸引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更好地造福我国和沿线各国人民。一是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国家、重点项目,支持并实施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经贸产业合作区建设、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支撑等一批战略性优先项目和示范性项目。二是创新国际化融资模式,深化金融领域合作,打造多层次金融平台,建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三是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推进民心相通。

  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我国已经培育了一大批具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产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巨大的合作对接空间。我们将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把我国的重大装备和优势产能带出去,积极推动重要技术标准共享,通过提高有效供给催生新的需求,促进世界经济再平衡。与此同时,进一步拓展国际产能第三方合作,把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同我国的优势产能结合起来,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更好满足广大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帮助他们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实现三方以至多方共赢。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我们将继续推动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努力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力量。一是加大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提高便利化程度,促进公平开放竞争,全力营造优良营商环境,积极有效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二是健全对外投资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快同有关国家商签投资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推进国内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推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开放、交流、融合。三是继续支持多边贸易体制,采取切实行动促进贸易增长。四是继续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提高金融业国际化水平。

  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面对当前挑战,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是此次峰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我们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深入研究和解决经济、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问题。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力争在重大项目、重点方向率先突破。二是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培育分享经济、数字经济、创意经济、智造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三是进一步鼓励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更好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与潜力。四是加快传统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与传统产业升级,促进传统动能改造提升。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