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建设-参考资料

弃权亦有千钧重(快评席)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6/8/10 9:34:35 378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10日   15 版) 

晨 曦 

  里约奥运会举重赛场8日晚又生意外,中国男子62公斤级选手谌利军突遇双腿抽筋,这位总成绩和挺举世界纪录保持者,遗憾地放弃了争夺金牌的机会。

  两次试举失败后,在后场接受按摩的谌利军心急如焚,还想第三次向143公斤发起挑战。此时,举重队副总教练于杰对爱徒说“不要(再举)了”,现场大屏幕谌利军的名字后随即出现了“DNF(弃权)”字样。

  一次弃权的决定,也有千钧重量。于杰毫不迟疑当断则断的放弃,阻止了谌利军再用自己的身体冒险,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更大伤害。运动场上,金牌和成绩固然重要,但保护一位23岁的年轻选手的身体和未来,更显珍贵。正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在《体育颂》中所说:“我们所说的勇气,不是冒险家押上全部赌注似的蛮干,而是经过慎重的深思熟虑。”

  举重台上,受伤时再拼一把的故事不胜枚举。仅在奥运会上,张祥森、陆浩杰就都曾带伤挂上奖牌,他们的拼搏精神,和金牌一样鼓舞人心。当然,带伤出战的事例不止举重,也不仅限于中国选手。面对4年一次的盛会,没有运动员会轻易向伤病低头。但在这样的时刻,运动员在最高水平的奥运赛场带伤去挑战极限,带来的伤害也可能被放大。对此,顾拜旦也有他的理解和把握,“发挥人类最大能力,而又无损健康的肌体。”

  对于运动员是否应该带伤出战,一直都有争论。相比之前更多要求运动员不计后果地拼尽全力,现在的中国体育人已开始用更为理性和人文的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反映出的,其实是竞技体育观念的转换:已从单一的金牌思维向以人为本的理念成长。奖牌的得失并不高于一切,运动员的健康同样重要,两者构成了中国体育的发展基石。如果说前者是对“量”的关注,那么后者的内涵无疑更为丰富。

  还应看到的是,谌利军的退赛并未引起轩然大波。人们除了惋惜之外,已经可以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这种意外。一个包容的时代,孕育出更有温度的尊重与自信。关于带伤是否还要拼搏的争论也许还会继续,但这一次果断弃权所折射的竞技体育价值观,乃至社会心态的演变,意味深长。
 

决战未能再圆梦 体操男团不言弃

小伙子们 从头再来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10日   15 版)
本报记者 郑 轶

  中国队尤浩在体操男子团体双杠比赛中。
本报记者  史家民摄

 

  从单杠上稳稳落地的一刻,27岁的张成龙高举手臂宣泄着霸气,但心里却清楚,再完美的发挥也很难力挽狂澜。当大屏幕的分数打破最后一丝希望,张成龙走下场伏在围栏上,久久不愿言语。直到在混合采访区看见陈一冰,所有积攒的情绪瞬间爆发,他抱着老队长哭得像一个孩子。

  当地时间8月8日,里约奥运会体操男团决赛,中国队由于接连失误仅获得一枚铜牌。与日本队夺冠的274.094分相比,中国队差了2.972分。这个分差背后,一面是中国男团奥运“三连冠”的梦碎,一面是日本队时隔12年重登男团之巅的狂喜。

  里约奥林匹克体育馆内,俄罗斯队在前四轮比赛一直领先,但比赛的焦点依然锁定中、日之间的较量。从本世纪初,中国男团开始占据上风,其间的14次交锋,只输过日本队3次。但两队之间的差距却在逐渐缩小,中国队一位教练曾坦言,近几年双方的胜负几乎细微到一两人次的失误。

  里约的决战时刻,日本队显然做得更好,预赛中“摔成一团”的他们在决赛只有一次失误。中国队却成了“反例”,预赛第一的完美发挥变成决赛的意外不断,邓书弟的自由操落地时跪倒并手扶地,尤浩在吊环下法时迈了三大步,林超攀的跳马更出现从没有过的失误。而这些,本来是他们最稳的强项。

  相比于以往的“明星阵容”,而今中国队只有张成龙有过奥运经历,其余4个“90后”新人还欠火候和历练。中国体操队领队叶振南曾透露,中国队的动作难度要高过日本队,但对手完成质量更好。

  年轻,或许必须交出学费,才能收获成长。紧张的情绪一度在中国队蔓延,最差时排在倒数第二。依靠强项双杠的发挥,中国队在第五项时追至第三。但日本队最后一项自由操拿到6个单项的最高分,此时的分差让中国队逆袭已遥不可及。

  “既然输了,我们也输得起。”走下赛场的小伙子们,并不想用裁判打分作为失利的借口,也坦承日本队确实在进步。但毕竟男团是中国体操最看重、也最不想输的项目,他们不想前辈们的辉煌断裂在自己手中。“龙哥跟我们说,千万不要失去信心。我们几个还年轻,回去把动作练得更成熟,2020年争取把金牌夺回来。”林超攀的眼睛里,没有眼泪,只有坚定。

  就像邓书弟的那句座右铭: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失意里约对于中国体操男队而言,并不是走下神坛的时刻,而是重新崛起的启程。

里约奥运 拔罐火了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10日   15 版) 

  据新华社里约热内卢8月8日电  (记者马向菲、张薇)里约奥运会上有个新潮流,在“飞鱼”菲尔普斯身上就能看得到。他后背一圈圈的“神秘”黑紫印让外国人特别疑惑,可中国人看着十分亲切:这不就是我们传统拔罐留下的印子嘛。

  在里约奥运会上,拔罐印不再是中国运动员独家“秘籍”,很多外国运动员也发现了这一古老的中国疗法的独特魅力,纷纷变成拔罐的“粉丝”。除了菲尔普斯,美国体操队、白俄罗斯游泳选手桑科维奇等都选择拔罐作为训练比赛恢复的一种手段。

  7日晚赢得男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冠军后,菲尔普斯向一群好奇的外国记者解释了拔罐的妙处。“我拔罐有一段时间了。比赛之前我觉得身上有点酸痛就拔了一次,之前我身上从来没出过这么黑(紫)的印,印子就出现在我身上疼得最厉害的地方。”

  美国体操运动员纳杜与拔罐结缘则是2014年来中国参加南宁世锦赛期间。他告诉记者,当时有朋友带他去拔罐感觉效果特别棒,便一直坚持下来,拔罐也成为他比赛、训练恢复必备法宝。在接受《今日美国》采访时,纳杜说他拔罐的工具是从亚马逊上淘来的。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