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时政讲坛

李 明:信仰,就要理直气壮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6/7/28 14:03:27 307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28日   07 版) 

  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职责。从当前情况看,大多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此立场是坚定的、行动是坚决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扭转这“三化”“三失”的状况,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直气壮地信仰马克思主义。

  理直气壮的前提是理直,只有理直方能气壮。马克思主义的“理直”,既是因为其思想理论的科学性,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占据着真理的制高点;也是因为其研究的是如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如何实现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占据着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对全人类的前途命运有着深切关怀,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愿。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提供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我国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的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的“理直”,为我们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足够底气。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从“理直”入手,深入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用真理的力量、道义的力量打动人们,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近些年来,西方一些思潮不断向我国渗透,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产生了负面影响。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呈现西化倾向,在学术研究上奉西方学术思想、学术方法为圭臬,导致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其真理性、生命力被遮蔽。新形势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坚定的立场和正确的态度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勇于发声、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地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斗争,坚决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同时,要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己任,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民族特色,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符合大众认知心理和思维模式的民族风格、通俗语言、传播方式,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始终源于实践、联系实践、指导实践。我国发展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出“中国奇迹”,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用于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品质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始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科学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为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让马克思主义“接地气”,对人民群众来说真正“解渴”、真正管用,我们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加理直气壮。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