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时政讲坛

论文化建设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2/2/21 10:29:31 813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2年02月21日   05 版)

——重要论述摘编(二)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二、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当作国民文化的方针来说,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并且我们应当努力在工人阶级中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适当地有步骤地用社会主义教育农民及其他群众。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4页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709页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切革命者都应该学习的科学,文艺工作者不能是例外。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2页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我们现在讨论文艺工作,也应该这样做。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3页

  

  我们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种,有香的马克思主义,有臭的马克思主义,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把这些马克思主义堆在一起就多得很。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1945年4月),《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1—332页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1956年8月24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我们希望我国的知识分子继续前进,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地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逐步地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步地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而不要中途停顿,更不要向后倒退,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5页

  

  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页

  

  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

  邓小平:《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1983年10月12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页

  

  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

  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1985年3月7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一是精神文明。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我们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不放松,认真抓,就会有办法。对贪污、行贿、盗窃以及其他乌七八糟的东西,人民是非常反感的,我们依靠人民的力量,一定能够逐步加以克服。

  邓小平:《拿事实来说话》(1986年3月28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页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

  邓小平:《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1986年11月9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1页

  

  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1987年3月27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

  

  我们历来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很多人只讲现代化,忘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邓小平:《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1987年3月3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9页

  

  要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去指导理论、宣传、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部门的工作,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和舆论阵地,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89年9月29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6—627页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

  江泽民:《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1991年7月1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江泽民:《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1991年7月1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8页

  

  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从上到下的一切思想文化阵地,包括理论、新闻、出版、报刊、小说、诗歌、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都应该成为我们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决不能给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改革开放政策、违反党的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以及危害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提供传播渠道。

  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6月28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页

  

  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277页

  

  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我认为,这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

  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2001年8月31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5页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宣传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妥善处理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问题,使社会思想舆论的主流更加积极健康向上。

  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10月11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12月5日)

  我们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会长期面对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活动。对这一点,全党同志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做到警钟长鸣。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12月5日)

  

  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工作紧紧抓好,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断增强说服力和战斗力,真正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

  胡锦涛:《做好当前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2004年9月19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页

  

  要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鼓舞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斗志。

  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0月8日)

  

  西方敌对势力的鼓噪,国内的各种噪音杂音,不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还会有。关键是我们自己要有主心骨,要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也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抵御错误思想干扰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说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最根本的。

  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0月11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84—68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1月22日)
 

权威性、理论性、指导性

——学习《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的体会

张晓林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2年02月21日   05 版)

  《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辑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经典论述。《摘编》的编辑出版,不仅是需要付出心血和思考、具有很大价值的劳作,是出版业界的一桩要事,更重要的在于,《摘编》因论述的重要、问题的重要,极具权威性、理论性、指导性,对于当前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学习《摘编》,会得到以下三点深刻印象。

  一是凝聚历史经验,指导开辟未来。《摘编》中的重要论述,来自于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从理论政策层面反映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艰辛历程,汇集和凝聚着丰富的历史经验,是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大原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党和国家的文化事业之所以获得长足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一个根本原因就是遵循和运用了关于文化建设的这些成功经验和重大原则。文化领域很宽泛,文化建设涉及的问题也很多。《摘编》围绕关于文化建设的八个重要方面谋篇立意,撷取论述、精心布局,抓住了文化领域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根本,抓住了文化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抓住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根本原则。这种把握基本、举纲张目的政治眼光和战略思考,凸显了《摘编》的权威性、理论性、指导性,对于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对于开辟文化事业的辉煌未来具有重大意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标志,文化发展开创了新局面,进入新的阶段,我国社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空前高涨。一方面要看到,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积累了弥足珍贵的丰富经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任重道远。我们的文化建设,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还有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还有许多未知的“必然王国”。如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克服困难、应对挑战,《摘编》提供给我们的成功经验和根本原则,无疑是重要法宝和基本遵循。从这个意义上讲,《摘编》是一本内涵丰富、观点鲜明、导向有力的重要学习教材,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可贵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是坚持本源,与时俱进。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尽管文字表述不同,不同时期关注的重大问题也不尽相同,但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因为,领导人的重要论述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为指导,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来分析文化问题、文化现象,从而推动党和国家的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在重大问题、基本问题上,党的领导人的重要论述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都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也要看到,这些重要思想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丰富的,可以说既没有丢“老祖宗”又有“新的话”。一方面,党领导的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是共同的,因而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论述这些基本问题时,思想观点和精神实质必然是完全一致、一脉相承的;另一方面,党领导的文化建设毕竟历经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时代特征、环境条件不同,面临的情况、问题和挑战也不尽相同,因此即便是论述共同的基本问题,也会有不同的侧重,有新的内容、新的论断、新的发展。比如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提出是在现时代的今天,但源头却不止于今天,是和我们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一起发展过来的,是我们党始终重视和强调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结果。从毛泽东讲“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到邓小平讲“靠有理想,靠坚强的信念,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到江泽民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再到胡锦涛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历史发展的轨迹,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党的思想道德建设宝贵经验和政治优势的继承和发展,看到历史和现实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

  三是彰显整体性,突出时代感。《摘编》辑录的是多位党的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涉及的方面和问题比较多,时间跨度也大,但阅读学习则给人以鲜明的整体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摘编》篇目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体现了历史发展逻辑和思想发展逻辑的一致性,从而给学习阅读留下较好的整体效益;另一方面,党的领导人虽然不同,重要论述虽然较多、时间跨度虽然较大,但由于分析和论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相同,因而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文化观,突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比如,充分体现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强调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的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强调文化来源于实践,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再比如,谈到文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强调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发展的主体,要联系群众,表现群众,做群众的忠实代言人。

  《摘编》除了彰显整体性以外,还给人以鲜明的时代感。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形势任务、时代特征和环境条件也不一样,文化发展和建设有共同的基本问题,也有不同的时代课题。比如,关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关于文化创新和文化体制改革,显然是我们现时代所遇到的重大课题。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出现在文化领域的时代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体制改革,如何正确区分精神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如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则是后来的党的领导人着重关注和论述的重大问题。阅读学习这些重要论述,不仅体会到我国文化领域发生的深刻历史变化,体会到党领导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发展和重大成就,体会到强烈的时代感,而且会有力地激发和推动我们围绕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进一步开创文化发展新局面,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阅读学习“关于文化走出去”、“关于文化软实力建设”等重要论述,同样也会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时代特征,从而感受到《摘编》所充盈着的突出时代感。

 

  (作者系求是杂志社总编辑)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