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慕尼黑重申和平发展决心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2/2/5 10:45:17 798
东西方发展的不是“零和关系”
张志军和美国国会参议员麦凯恩、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澳大利亚外长陆克文、法国前外长巴尼耶共同参与了讨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担任主持。
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主席伊申格尔会前表示,全球战略重心正越来越转向亚太地区,欧洲必须审视自身对亚太的战略,并且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越来越多地包含来自亚洲的声音。伊申格尔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进一步明确表示,欧洲可以成为帮助亚洲实现稳定的政治伙伴。欧洲需要一项积极主动的亚洲政策,“以防止美国的亚洲政策过分专注于军事威慑,而忘记了要将中国定义为未来政治和经济上的伙伴”。
张志军首先发言。他指出,东西方的发展不是“零和关系”,亚洲崛起是国际力量更均衡发展的标志。亚洲始终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地区。中国欢迎美国、欧洲和其他域外力量在亚太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张志军强调,中国寓自身发展于亚洲整体发展之中,不追求一枝独秀、一家独大。中国不谋求势力范围,无意也无力建立一个排他性的地区秩序。中国将继续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办好13亿人事情的同时,承担维护国际和平发展的应尽责任。这是中国的长期战略。
“火药味”交锋激辩中国发展的事实
麦凯恩咄咄逼人的发言挑起一股“火药味”。麦凯恩称,美国虽然将外交和安全政策重心转向亚洲,但不会放弃中东地区的关键作用,不会忽略同欧洲传统的安全联盟,美国在亚洲的存在不针对某一国家。但是美国希望在亚太事务中,特别是贸易方面发挥主导权;美国希望维持在亚太的有效军事存在。他在讲话中甚至流露出对中国出现剧烈动荡的期待。
张志军表示,中国当前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民生和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仍是一项长期任务。有关各方也不应低估中国和平发展的决心。中国历史上曾深受压迫,因此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本国内政,自己也不会去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
张志军就西亚北非局势变化回应说,中国同西亚北非地区国家实行的政策不同,具体情况也不一样。事实上,根据西方机构的一项民意调查,在民众对政府满意度方面,中国政府以超过70%的得票率高居第一。中国政府之所以受到民众的拥护,理由很简单,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迅速发展,其成就超过了历史上任何阶段。
张志军话音未落,麦凯恩就赶紧摆手接过话头。他一方面表白,不希望自己的发言被认为是在干涉他国内政,另一方面继续宣扬美国的价值观,指责中国“人权问题”,要求中国走美国设定的“普世价值”道路。
澳大利亚外长陆克文对此表示,他关注中国已有30多年时间了,将中国同过去对比,首先我们看到有4亿人摆脱了贫困,中国也不向其他国家输出意识形态,中国民众的个人自由充分得到尊重,在书店可以看到各种题材的书籍,这其实就是民主的体现。中国的价值观同我们主张的不同,这正是我们需要讨论21世纪世界秩序的原因。“在看待中国人权问题上,我们要看它的发展历程”。
西方需要反思看待亚洲心态
德国波恩大学教授兼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应汲取历史的教训,清醒认识自己面临的真正威胁在哪里。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挑战过美国的“核心利益”。他认为,大西洋两岸尚未形成统一的对华政策,美国力图延长它的超级大国地位与欧洲追求一个多极世界体系结构的诉求不对应。欧洲需要逐渐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形成自己独立的对华政策,以优化欧洲的最大利益。辜学武表示,当前中国在亚太格局变动的背景下需要保持冷静,坚持原有政策,同周边国家建立更多信任关系。
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发展和外交事务部主任本尼迪克特·弗兰克在文章中指出,西方国家必须永远记住:和平共处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中心主题。中国不会谋求地区霸权,而且会全力反对第三国的干涉。特别是,谁也不应当付诸过时的冷战思维。文章说,国际金融危机证实了全球力量关系的转移,显示了西方政治思维的局限性。
(本报慕尼黑2月4日电)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