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党课:党的事业长盛不衰的奥秘在哪里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6/7/8 16:41:10 623
中国航向——庆祝建党95周年系列微党课
严书翰谈“理论创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严书翰: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
【编者按】一个民族要跻身时代的前列,离不开理论的指引;一个政党要带领人民不断战胜困难、取得新的发展成果,离不开理论武装。近日,我们邀请到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严书翰教授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访谈,就“理论创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话题和网友作交流。
主持人:各位网友,欢迎收看“中国航向——庆祝建党95周年系列微党课”栏目。回顾我们党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的风雨历程,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我们前进。回顾光辉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理论创新的重要性?
严书翰:在回答如何看待理论创新的重要性这个问题时,我想起了几年前我在与西方政党代表团座谈时一位西方学者向我提的一个问题。他说:西方政党执政像“钟摆效应”(即来回摆也就是轮流执政),中共执政像“时针效应”(即不停地往前走)。请问中共长期执政有什么“奥秘”。我当时回答:“奥秘”是有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能做到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是在总结实践创新基础上实现的,不是拍脑袋瓜形成的,这确实是中国共产党和她所为之奋斗的事业长盛不衰的“奥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讲:“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一点我们要理直气壮,这就叫着政治定力。因此,我们要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高度,来认识理论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概括地讲,理论创新关系我们党的兴衰存亡。
主持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如果从总体上梳理一下,党在各个时期分别取得了哪些理论创新成果?
严书翰:现在梳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一般都从阶段性成果上来进行梳理。比如,从毛泽东思想一直讲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这是通常使用的方法。我还是强调讲两次历史性飞跃。这是党的文献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中讲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我为什么强调两次历史性飞跃,因为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95年奋斗主要经历这两大实际:一是28年革命的实际,二是60多年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这两大实际相结合才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今天我们从两次历史性飞跃看问题,有几点会看得很清楚:第一,“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是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们用了28年时间实现了建立新中国的目标,用了60多年时间搞建设改革,虽然取得历史性成就,但还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第二,90多年来,形象地讲,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就是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挨打”和“挨饿”这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这是因为国际话语权目前还不在我们这边。第三,在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包括4个阶段性成果,这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这些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范畴,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在您看来,应该怎么概括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党的理论创新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严书翰:我国理论界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概括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块式” 概括,二是“条式” 概括。比如,前面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括4个阶段性成果即4块。此外,不少教科书和文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概括为14条或16条,这就是“条式” 概括。
党的文献一般采用“条块结合”方式概括,比如,十五大报告在叙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后,把邓小平理论概括为10个问题。在此我要提醒网友们注意:今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个讲话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16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等等。而且还指出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鲜明特点。我认为用原创性和时代性来概括这些理论创新成果的鲜明特点,是非常准确的。
我们党的这些理论创新成果的原创性,来自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是伟大的创新。邓小平言简意赅地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而时代性主要来自于我们党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我们党高度重视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实践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从而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主持人:我们说,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在发展观念更新上,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严书翰:从回顾党的历史来把握我们党发展观念的更新,这个角度很好。我认为,只要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就可以看到,求发展的思想是一直伴随着我们党前进的。决不能认为我们党是在1978年之后才有发展思想的。应该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们党实现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以后,发展就成为我们国家的主旋律。但决不能认为,此前我们党没有发展思想。
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有了发展的思想,这是由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因为我们党一成立就肩负两大历史使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简称“救亡”)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简称“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客观形势,使我们党只能长期在几乎完全没有现代工业的最落后的偏僻农村开展斗争。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一定要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始终抱有强烈愿望并对此充满信心。
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因此,消灭这种落后,是我们全民族的任务。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是因为我们代表了民族与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式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 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的近代化而斗争。”
当然,当年我们党把“发展”理解为“现代化”,把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或工业社会,虽然从今天的眼光看这些认识还没到位,但是这些认识却是非常宝贵的,体现了我们党当时的认识水平,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向全世界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可见,我们党对发展的最初认识,主要体现在党成立时对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理解和那时候对现代化的认识,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和实践中。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30年里,我们在改变一穷二白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这一时期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加上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对发展的认识出现了挫折,许多关于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贯彻。但是,这一时期关于发展的最初认识为后来我们党形成发展的新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和宝贵的思想资料。
回顾95年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我们党的发展思想既一脉相承又有重大创新的演进轨迹:从党对发展的最初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思想的不断推进,再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发展思想的重大创新。我认为,这么看党的发展思想演进,才是全面的、辩证的。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站在建党95周年和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的时间节点上,我们如何理解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严书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的精辟论述。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可以看到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论述重要问题时,总是把历史和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是阐述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阐述新发展理念、新常态等,都是采用史论结合,用这样方式讲道理是很能说服人的。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精神研讨班的讲话把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划分为6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并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的6个时间段中的完整阶段加以论述,实际上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从而得出前面主持人所念的这个重要结论。
现在有一种状况要引起我们警惕:西方一些人总拿“中国特色”说事,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二。一是说“中国特色”就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搞资本主义,二是说“中国特色”在于既不是社会主义、又不是资本主义。这些歪论的要害就是不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对此,我们要有很强的理论定力,给予有力的批驳。这就需要讲清楚“中国特色”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邓小平同志指出的“老祖宗不能丢”,同时又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讲出老祖宗没讲过的有科学根据的新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就是这么论述的,从而体现了很强的理论定力。
我在前面己经讲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怎么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从史论结合上作了精辟论述。此后,他在很多地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重要问题,作了深刻阐述并加以强调,从而形成了5个重要判断(即5个“走出来”)。借此机会我与网友一起学习这5个判断,这对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中国梦,是非常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90多年的奋斗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外大局、勇于实践、善于创新,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涉及到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您认为,这些重要论断,是如何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严书翰:党的十八大以来才3年多,老百姓确实感到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作为理论工作者和很多网友一样更关心创新,我认为这几年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都有创新,而且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从而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我就从十八届五中全会概括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三方面讲些学习体会。
新理念。就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个发展理念。客观地说,这五个发展理念中的每一个在以往党的文献中都出现过,但是把五个发展理念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并把它作为指导我们发展的新理念,这就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而且,这五个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
这五个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贯通、相互促进,不能顾此失彼、相互替代。在此,我仅就绿色发展强调两点:一是绿色发展具有中国色彩,包含中国贡献。200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门就中国发展问题,提交了一份名为《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绿色发展、必选之路》的报告。“绿色发展”在这份报告中第一次被提出来,因此,绿色发展从一开始就具有中国色彩。2016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赞扬中国为实现绿色发展作出了贡献。二是绿色发展不仅是手段,更是目标。它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理应成为我们的目标。不能简单地与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相提并论。
新思想。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内容丰富,我重点讲新常态。
首先,新常态是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新常态是一个必经的客观的阶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是从头脑里蹦出来的概念。新常态说到底,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形象而准确的表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因此,新常态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因此,新常态思想也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二是要把握新常态的特点和长久性。新常态的特点可以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加以概括。这些特点决定了新常态的长久性,也就是说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间里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有些人还没跳出以往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认为等新常态过去后,原来那一套做法也许还管用。这种想法要不得。
新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协调推进我国全方位发展的新战略。
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每一个“全面”中的有关内容,应该说以前我们党的文献也都有。但是今天我们看得很清楚:在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前加上“全面”这两字,体现了时代性的要求和我们党对规律性的把握。更为重要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四个全面”融为一体成为协调推进我国全方位发展的新战略,并把它作为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的总方略和总抓手,这就是重大创新。
总之,从继承和创新的统一上,把握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在方方面面的创新,就能深刻认识到3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彩篇章,就能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不懈的奋斗。我想,这就是在建党95周年之际,谈“理论创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话题所得出的最重要结论。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谢严老师在建党95周年这样一个特殊节点上来给我们一起回顾过往,从理论创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角度来跟我们进行了非常透彻的,也很深入的分享。非常感谢您。在这样一个时间内把所有的精华说出来也是很不容易的。非常感谢严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分享。
推荐新闻:
习近平叮嘱加快科技人才建设: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习总书记东北调研三大意义 为地区发展"找路子 谋方法"
习总书记谈“网信工作”为互联网可持续发展绘制明晰路线图
习近平提文物保护16字方针 展现共产党人历史自觉文化自信
习近平指导“两学一做”为何特别强调“问题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