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往事悠悠

“90后”医学生王驭恺意外走红,大医生笑言——“网红医生”,让学医流行起来!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6/5/4 22:07:36 1109

有人递刀、有人抬灯,超长时间的大型骨科手术考验着六院骨科医生的技术和体力,“帅医生”受到病人追捧不只是“高颜值”,还有他们的医术、医德。本报记者唐闻佳摄

来源:文汇报 2016年5月4日第7版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医生,我的脚崴了。”“你是不是看了《急诊室故事》来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医生孙辉脱口而出地问,病人一愣,这个青年医生赶紧投入问诊。昨天,孙辉与记者调侃自己最近的窘事时自叹,“看来是我中毒太深了。”

“中毒”的岂止孙辉。这个春天,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火了,套用一个流行词,这里诞生了一个很“燃”的“小医生”,就是孙辉同导师的师弟王驭恺。

因为在真人秀《急诊室故事》的亮相,上海“90后”医学生王驭恺意外走红,不仅因为他与外国病人流利的英语对话,负责的态度,还有他的“高颜值”。大医生对此鲜活的医院趣闻倒也开怀,有医生对记者直言,让全社会追捧医生、喜爱医学何尝不是医学之幸,“网红医生”让学医流行起来!

“崴脚求医”,医院成了追星地

王驭恺的走红让“崴脚求医”成了热词,热情的网友还开发出衍生语,“王医生,我胳膊崴了”“我的脑子崴了”“我的心也崴了”……为了看王驭恺,有人号称冲到六院门诊从二楼找到十楼就为了逮到他,还有人挖出他的值班表、他的微博。

流利的英语,淡定的应对,这个医学生在电视真人秀中的几分钟亮相,就博得大众追捧,他与病人对话的片段,已突破400万点击量。

这两天,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宣传科的电话被记者打爆,采访目标出奇一致:能不能采访王驭恺?

“他压力太大,我们已替他挡掉大量的采访要求。”六院宣传科的人如是说。“这孩子得多大的压力,你们还想不想他今后当医生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老师这样说。

有个医生对记者说,曾几何时,我们追明星、追球星,没想到一夜之间,中国没日没夜干活的医生火了,“幸福来得太突然”。

也有医生调侃,最头疼的应该是王驭恺未来的丈母娘,结果小伙子4月27日更新了微博,一句“我身边已经有需要关心的她了”,不知又让多少姑娘伤心。

当医生是一种修行,“帅”是常态

说来有趣,王驭恺的走红,带动起大众对“帅医生”的追捧。仅六院骨科,网友就贴出了不少“男神”医生:张长青、范存义、罗从风、施慧鹏……都是响当当的骨科专家,平时动不动是在顶级期刊发文章、学术会议上做发言的人,亮相民间“帅医生”榜单这还是头一回。

记者在六院骨科采访发现,这个曾以“断指再植”惊艳世界的科室目前已是国内外颇具威望的创伤骨科救治中心。六院骨科目前有150多个骨科医生,仅2名女医生,其余都是男医生,他们都是经历层层选拔,用老医生的话说,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人中龙凤”。

大众对外科医生有天然的憧憬,殊不知,外科里,成绩最好的那群人进入了骨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也难怪这里成了盛产“帅医生”的摇篮。

医生的帅气不仅指外貌,更有医术、医德。经年累月,他们培养着自己的“粉丝”。“你要是上午来就好了,我的‘女粉丝’早上六点就来挂号了。”青年主治医孙辉跟记者开玩笑地说。但,他有“粉丝”是真事,这个帅气的青年医生当医生7年了,保持着病人“零投诉”的记录,看着他坐门诊,面对乌压压的病人和家属,他耐心作答,一一解释,这份淡定不易。

当医生20多年的施慧鹏调侃自己的“粉丝”主要是65岁以上的阿姨。这个拥有标志性白发的骨科医生人称“六院吴秀波”。他的同事告诉记者,他去电台做节目,“粉丝”跟着跑,追捧热度可见一斑。

“医生面试是否看长相?”这个疑问很多人有。施慧鹏说,“我很信一句话,说修了几世的福报才能当医生,医生这职业是积德的,那积德之人应该是慈眉善目的吧,总不至于长得难看吧。”

大师都曾是拼命的医学“小鲜肉”

“帅医生”走红,也让人窥见骨科医生鲜为人知的辛苦,灯火通明的夜急诊,连轴转的超长手术。六院骨科医生做手术,从早8点做到晚10点,是常态。施慧鹏说,这相当于14个小时在跑步机上跑,你不能放慢节奏,机器推着你在走,你会有多累! 六院骨科名声在外,手术越做越好,病人也越来越多。

在六院,医生们自嘲是“第六农民医院”,一是说这里的医生像农民一样没日没夜地干活,病人实在太多;二是说城市生活条件改善,人们的保护意识强了,骨伤科的病人大多来自生活的底层,给他们治病,医生得想方设法如何替他们省钱。这些病人也很淳朴,成了医生的“粉丝”,会把自家的烙饼、鸡蛋、青团送给医生,这很廉价,却是他们最珍贵的东西,医生们很珍视与病人这样的朴素情感。

“我们也曾年轻过,那个时代对医生是尊重的。如今社会在转型期,大家的想法多元化了,现在的医学青年也更难了,他们的工作强度更大,还要面对与患者沟通的压力,还得耐得住寂寞与清贫,医生的起步与其他行业是不同的,小医生阶段就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六院党委书记方秉华说,别人看到“网红医生”的帅气,他看到的是这个时代里一批医学青年的坚守。

方秉华并不排斥“网红医生”现象,他感慨,六院每年有300多万的门诊量、近10万的手术量,大部分就是“小医生”做的基础工作,手术拉钩、换药。他们是医院里的默默坚守的“无名小卒”。

“在我们的急诊、骨科有很多‘小鲜肉’,他们超越常人想象的疲劳,探索未知的辛苦,回头想想,一代代名医不都是这样过来的? 陈中伟、项坤三年轻时就是埋头在医院里干活,放弃生活与休息,心怀医学的理想。”方秉华说,大师都曾是拼命的医学“小鲜肉”,他们行业有句话叫守得住人生“激流期”,内心强大,顶住这个压力,之后逐渐向上,走向大师。

五六月,又是高考填志愿的日子,如果因为“网红医生”让更多人填报医学、热爱医学,这真是件好事。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