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考队员给印度洋脊做 “CT”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6/5/3 23:32:48 962
5月2日,船员合力把地震仪捞上后甲板。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今年2月,在执行中国大洋科考第40航次第二航段科考任务期间,我国科学家在我国发现的第一个超慢速西南印度洋洋中脊活动热液喷口附近布置了9台海底地震仪。其中,有5台海底地震仪横跨洋中脊,从北至南,深度从1190米至3600米不等,每隔30海里布置一个。
这类海底地震仪可以接收全球发生的天然地震信号,获得海底大尺度深部结构,相当于给印度洋这块区域做个全身CT。”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阮爱国研究员对这批地震仪的回收充满期待,因为从2月至今,世界各地发生多次地震,相关信息应该都被这批设备记录下来。
另外,科学家在热液喷口附近布置4台海底地震仪,围绕着热液喷口,每隔7海里布置一个海底地震仪,放置的海底深度从2380米至3695米不等,整体约成正方形。第二海洋研究所丘磊博士说,岩浆热液上涌、海水下渗的时候,会产生微震,通常其震级在三级以下,地震仪接收到此类地震波后,通过反演方法,可以确定震源位置,研究热液喷口下方的小尺度浅部结构。“就像在人的心脏部位进行小范围精细的CT。”丘磊博士说。
中国大洋科考第40航次第四航段首席周建平说,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开展大尺度和小尺度相结合的海底地震仪的长期观测研究,通过这种观测方式有利于更好地研究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系统的地下结构。他说,第四航段科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将这批海底地震仪全部成功回收,获得第一手研究数据。截至当地时间5月2日18时,正在执行第四航段科考任务的“向阳红10”上的科考队员在工作区域顺利回收五台海底地震仪,记者在现场目击了全过程。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