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往事悠悠

无数患者的救“心”人——记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1/12/10 21:25:17 3710

来源《文汇报》2011年12月10日 第5版

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

葛均波 男,1962年11月出生,山东人,汉族。2000年加入九三学社。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委。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九届青联常委。

1979年至1984年就读于山东青岛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84年至1987年在山东医科大学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7年至1988年任山东省立医院住院医师。1988年至1990年在上海医科大学攻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3年赴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系攻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9年赴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历任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住院医师、心血管内超声室主任。1999年至今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主任。

曾任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十届政协常委。

 

       “叮铃 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了熟睡中的葛均波医生。“葛医生,有个急性心梗病人需要您手术。”“好,我马上来。”凌晨4点,葛均波赶到医院为病人手术,随后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已经数不清多少次接到这样的电话,这个华东地区第一条24小时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绿色通道”,10多年来已经抢救了约2000例患者。而通道的主持者——葛均波教授带领着一支精湛的团队,日夜坚守,凭借高尚的医德、高超的技术,成为打开无数患者生命通道的救“心”人。
    49岁的葛均波,被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他担任着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PI;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欧洲心脏病学会FELLOW,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APSIC)主席,是国际心脏病大会顾问委员会中唯一的华人。
   
促成开展心脏移植术
    
       葛均波为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对心肌肌桥的新发现,在学术界被称为“葛氏现象”。这一重大发现改变了目前对某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1996年,他发现的可视冠状激光成形术受到国际同行瞩目,该项技术可望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又一良好手段。
    1999年4月,葛均波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举家回国。“我从德国归来,不久后就发现,中山医院在心脏移植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基础工作,可就是迟迟未开展心脏移植手术。”
    于是,葛均波把从德国带回来的所有有关心脏移植手术的资料都复印出来,并给其时的上海医科大学校长写信,希望促成开展心脏移植手术。“我建议由心内科选择病人,由心外科医生主刀,如果手术最终有什么后果的话,一切由我来承担。当时,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终于获得了成功,如今,中山医院的心脏移植手术已成为全国最好的手术。
   
创新技术开生命“通道”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是葛均波的强项。直径不足2毫米的金属支架,平常人要想拿住都很困难,葛均波要做的却是把它放入人体的血管内,以支撑起闭塞的血管。葛均波曾多次在国外公开做手术演示,外国人把这归因于“中国人的手巧”。然而,葛均波在这份“巧”中融入了多少心血,只有他自己知道。
    当时,医学界对血管完全堵塞的冠心病患者尚无良策。葛均波决心向这一高难度的医学领域进军。对一般性血管堵塞的冠心病患者,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打通血管,病人可获健康,而有些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完全堵塞,上述方法就不能奏效,葛均波对此首次采用了高频旋磨术,位居国际先进行列。
    “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用的导丝与头发丝一般粗,即直径0.36毫米、长1.9米;而高频旋磨术用的导丝比前者更细、更长,直径仅0.1毫米、长2.5米,因此,更难控制。况且导丝上还有一个1.25-2.5毫米的金刚石橄榄形微小钻头,由涡轮推动,在冠脉内超声波的引导下,以每分钟15-19转的高速度将血管堵塞处打通,然后再进行球囊扩张及安装支架。这需要十足的胆量和充分的自信,更需要眼睛、大脑和双手的完美结合。
   
让病家用上价廉质优的支架
    
      十余年前,冠心病患者装个进口药物支架要4万多元,有经济能力承担的患者寥寥无几;十余年后的今天,药物支架“国产化”进程大大推进,每个支架价格从4万元降至1万元。将药物支架国产化并加以改良的,是葛均波教授。
    “一个要卖四万多,有几个病人用得起啊!”在最初做药物支架的日子里,葛均波体会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可随着病例越来越多,他渐渐发现了美中不足。原来,支架上的药物全部释放后,金属支架很可能引发炎症。临床发现,患者一旦发生支架血栓,死亡率高达40%。葛均波琢磨着,设计一种新型支架,避免可能发生的副作用。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他开始研制可降解冠脉药物支架。
    可降解冠脉药物支架将原来可能发生的支架血栓率从1%-1.5%降至0.15%-0.3%,极大提高了支架的安全性。由于支架全部国产化,价格成本明显降低,每个售价“缩水”至一万多元;进口支架也被迫降价让利,降幅高达七成至八成。
    初步估算,葛均波研发的支架,在全国超过900家医疗机构获得临床应用,平均每年超过8万例冠心病患者获益,每年为患者和国家能省下12亿元医疗费用。
    凭着医学研究上的专注,葛均波创造了多个心脏病诊治上的“全国首例”和“上海第一”。
                                                                                               
                                                                                                本报记者  陈青  通讯员  陈惠芬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