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时政讲坛

廖 言: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1/12/5 9:25:13 958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1年12月05日   07 版)

廖 言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重要标志,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党的群众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是我们迎接挑战、开创未来的重要法宝。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的核心理念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部历史。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彻底颠覆了以往阶级社会把人民群众视为社会底层、统治者压榨对象的谬论;有力驳斥了资产阶级思想家既主张“天赋人权”,又认为人民群众缺乏理性、不能正确行使权力,需要通过契约把权力让渡给社会精英阶层的怪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诞生和运用,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学说的新境界,成为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夺取革命胜利的思想支撑。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凸显中国共产党人奋斗进取的根本立场。90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坚定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勇敢担当起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不断发展壮大。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9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中成就党的事业,人民群众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成为当代中国面向未来的鲜明旗帜。现阶段,我国社会变革空前广泛,党的执政环境深刻变化。伴随党领导人民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我国也进入了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外部局势复杂多变,广大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迫切、行使民主权利的愿望更加强烈、享受高质量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突出。在新形势下,我们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极端重要性、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极端重要性、用手中权力服务人民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必须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造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思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对人民群众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弄明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当代中国的科学继承和与时俱进,切实尊重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体现为人民群众实践主体观。人民群众的需要、意志和行动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他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最普遍、最持久、最客观的基本实践,他们也自然成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我们党在90年奋斗历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主体,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党的主张、决策和部署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得以贯彻,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体现为人民群众认识主体观。实践出真知,群众生灼见。任何科学理论都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脱离实际的谬误和空想都逃不过群众的眼睛。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意见看法、觉悟程度直接决定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认知水准。毛泽东同志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认识事物、探求真理、孕育智慧的主体作用,更加自觉主动地以人民为师、向群众问计。我们党在90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点,认真总结群众经验,善于集中群众智慧,把握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方向,领导群众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体现为人民群众利益主体观。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民群众创造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产生活资料的过程,也是创造历史的过程。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不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主体地位,就会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终将被人民抛弃。我们党在90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体现为人民群众权力主体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权力顺应民心,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就会得到巩固与发展;否则,终将为新兴的、革命的进步力量所夺取。在社会主义国家,权力不再为少数人所把持、用于压迫人民群众,而是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我们党在90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不断致力于尊重、维护和发展人民民主权利,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体现为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观。人民群众最直接地感知客观世界、体察时代变迁和推动社会进步,因而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最有发言权、最有决定权。再完备的理论、再进步的观念、再先进的事物,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认同、掌握和运用,都会失去现实意义,难以呈现其应有价值。人民群众是价值判断和价值实现的主体,人民群众的需要及其满足程度是价值评判的依据和标准。我们党来自人民群众、代表人民群众,必然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我们党在90年奋斗历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全部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把是否践行党的宗旨作为检验领导干部党性是否坚强、作风是否优良的首要标准。

  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和多层次的利益诉求,我们只有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顺利完成本世纪上半叶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项“大考”,向着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阔步前进。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用密切联系群众、热情服务群众的良好作风和工作业绩造福人民,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应适应新特点新要求,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切实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应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归宿。应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大力发展人民民主,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发挥主人翁作用。领导干部应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坚持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询,查找发展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遵循发展规律,按照人民群众的愿望拓展发展空间,根据人民群众的意志把握改革契机,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应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衡量一切决策,决不能让鲜花掌声淹没群众意见、让成绩数字掩盖矛盾问题、让发展成就麻痹忧患意识;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兼顾广大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既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又坚定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努力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诉求。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90年来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应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善于从人民群众的探索认知中汲取营养,丰富完善党的主张,确保党在社会深刻变革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做群众的小学生,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确保决策科学理性而又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信息快递)

——“哲学与社会发展论坛(2011)”述要

杨信礼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1年12月05日   07 版)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哲学与社会发展论坛(2011)”前不久在北京召开。与会者围绕论坛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

  与会者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与会者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巩固党执政地位的战略举措、作为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任务,扎扎实实加以推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进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