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往事悠悠

“刨根问底”探究中医内在规律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1/11/29 8:35:08 1109

来源:文汇报 2011-11-29 

——记第十二届上海市科技精英王拥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王拥军医生的诊室内,总是等候着来自全国的脊柱病人,到了王拥军手里,也许只要按捏耳朵穴位、拉拉胳膊、查查脊柱,凭借疼痛大小、活动障碍的位置,就能进一步明确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法,让人不得不钦佩中医临床治疗的神奇。
    
    走上中医这条路,和王拥军幼年时的经历分不开,那时他的亲戚身患哮喘,父母四处求医未果,居然被一道中医民间方药治好了。毕业后,他去安徽工作,发现那里许多煤矿工人年纪轻轻脖子就直不起来,除了看病,他更喜欢“刨根问底”,在调查了千余名矿工后,他发现,急性或慢性咽喉部感染可能是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那时的王拥军可能不知道,他今后的人生,就和脊柱病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拥军也承认,中医现在的地位有点尴尬,这种尴尬源于中医的太“玄妙”——许多原理、方子说不清楚,只能凭借医生的经验、感觉来判断,而老师传授学生,也强调学生靠“悟”才能学好中医。
    
    这种说不清楚的事情到了喜欢“刨根问底”的王拥军手里,总算碰上了对手。由20多味药配在一起治疗颈椎病的中药复方,究竟哪些成分起了关键作用,一直没有作过系统研究。王拥军团队运用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逐一对20多味药的成分进行筛选。第一次筛选,发现其中有15种关键成分对脊柱病有明显疗效;进一步筛选,又发现其中的7味药起到了关键作用。
    
    王拥军认为,要让中医尽快获得国际认可,就要做到中西医结合。他本身就是一个中西医结合的典范,既熟谙阴阳五行、气血藏象理论,又能流利地用英语撰写阐述论文。在中西医思想共同指导下,王拥军团队首次建立了“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和软骨细胞退变模型,提出并证实“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的脊柱力学失衡学说。
    
    “这还能算是中医吗?”有些同行投来质疑的目光,但王拥军不急于辩白,而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恢复脊柱平衡”的治疗方案,充分利用中药内服、中药外敷、针灸、理疗、牵引、推拿、导引等各种非手术疗法防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病等,既让患者减轻了疼痛,又节省了手术的医药费。经过几年发展,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学术界普遍认为这就是对中医的发展和创新。
    
    46岁的王拥军说:“我们对中医的研究,正在从‘知其然’,迈向‘知其所以然’的阶段。我们用易经理论、哲学思想、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等研究中医的内在规律,提炼学术精华;我们也用系统生物学、信息学等知识,研究人体舌苔、脉象、神态等动态的变化过程,深入了解人的体质变化,能做这样科学研究的中医绝不是玄学。”
    
    本报记者  沈湫莎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