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日记:英雄就在城里面
来源:人民网2020年02月03日12:55编辑录入:oy 2020/2/3 14:54:10 208
二〇二〇年庚子春节前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
人民网记者崔东、王欲然、陈远丁“逆行”前往武汉,与人民网湖北频道十余位记者一起,记录武汉,记录历史。
2月2日,我与崔东来到武汉开展疫情报道的第十一天。 今天也被网友称为千载难逢的“对称日”。此前,不少网友@民政部或当地民政局,希望在这天与自己的另一半登记结婚。疫情当前,或许这些美好的计划无法实现,但也不必过于惋惜,因为患难更见真情可贵。[详细]
2月1日,武汉交通禁行、限行整十天。 我活动区域内,菜市场老早就收摊,远一点的大型超市也只营业到下午5点。药店里的口罩和医用酒精永远都是补货、售罄,再补货、再售罄……[详细]
1月31日,我与同事来到武汉开展疫情报道第九天。如果说救护一线是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正面战场,那么基层社区就是第二战场。也许这个比方不够准确,但感染容易救治难、传染迅速防控难是常识更是现实。防止更多健康的人被感染,不只是“帮忙不添乱”,更是“曲线抗疫”![详细]
1月30日,增援武汉疫情报道的第一天。节前为了不添乱,我留在了北京。如今请缨支前,不仅是工作需要,还因为湖北,也是我的家乡。
征集前方线索,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口罩等防护物资告急。医疗志愿者田洁每天经手不下20种口罩,但“基本都不符合医用”。赴汉前,我曾通过微博、微信组织防疫物资募捐。然而,目前各路反馈的情况:产能供应不上,春节物流制约。疫情形势很严峻,我们要与时间赛跑。[详细]
连日来,我们曾冒雨见证火神山医院第一间病房从无到有,去金银潭医院拍摄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此刻迎来久违的阳光,我们却不能走远:前期配给的50只口罩即将耗尽,趁着等待支援,我们也要备点口粮。
从战“疫”打响的那一刻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战士。把好自己这一关,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详细]
袁绪强是中建三局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他本该在今天迎娶他的新娘。我见到他,却是在火神山医院的施工现场。
袁绪强说,他媳妇儿素来心细,自己那点心事根本藏不住。“你去吧,我支持你!我也想和你商量把婚礼延期,这时候邀请大家来参加婚礼也很危险,但你一定要保证自身安全!”尽管得到了未婚妻的支持,但袁绪强说这些的时候,我还是隐约感到了他内心的歉疚。[详细]
火神山施工现场土地已全部整平,一条由东向西的混凝土硬化路面正在浇筑;采访期间,第一间简易病房顺利落地!
走进简易病房,内部空间约有10平方米,目测可安置两张病床。屋内预留了两个独立插座,暂时没有别的设施,门窗缝隙都有密封条。屋外堆放着更多白色的板房部件,后续将有更多简易病房建成。
这样的效率让人踏实,为“基建狂魔”点赞。[详细]
1月26日,我们终于拿到了防护服。此前我们万分期待,可真握在手里,说不怕,那是鼓励自己的话。然而,使命与职责所在,我们义无反顾——“风暴中心”、疫情腹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我们来了!
“感谢你们的关注,你们也很辛苦,在这里一定要注意防护。”魏明主任是在“北五病房”第一位接受我们采访的一线医护人员。她面容和蔼,但说话有力。起先,魏主任主动给我们介绍医院目前的情况。可当我问及网上流传的金银潭医院防护设备不足等问题时,她的情绪开始起变化。[详细]
凌晨4:00,处理完解放军星夜驰援武汉的消息,我做完消毒倒头睡去。不到8:00又被手机叫醒,马上整装奔赴蔡甸火神山“小汤山”医院……
晚上7点半,我们又驱车来到了华南海鲜市场:身处“毒源”,附近居民的生活有保障么?市场现已封锁,远远可见店铺中间通道内散布着给海鲜加氧的气瓶,以及标着生化标记的黄色垃圾桶,几只小猫警惕地看着我们。后面的高层小区灯火通明,与冷清的市场形成鲜明对比。[详细]
武汉将建武汉版“小汤山”临时医院,曾在北京经历“非典”疫情的我,深知“小汤山”这三个字背后的力量:这绝不仅仅只是一所医院,它更像是一剂向疫区和全国人民宣告我们必将打赢这场防疫攻坚战决心和信心的强心针。
临时医院建在蔡甸附近,这也是我们今天外采的第一站。30分钟路程,道路通畅。即将抵达时,我们与一条由数十辆物资货车组成的“长龙”并行,一辆辆黄色“鄂A”货车在指挥人员的引导下,有序驶入施工现场。[详细]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