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峰:六中全会提出文化人力资源开发新模式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1/10/24 10:33:23 921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提出,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这反映出新时期执政党对加大文化艺术系统和文化产业系统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 日前,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就如何通过理解、把握文化人才是发展文化的第一资源,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方式方法来建设优秀的人才队伍、发挥文化创造力等问题采访了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 六中全会提出文化人力资源开发新模式 ——建设人才队伍和提升文化创造力双重考量 在中央集体讨论文化大发展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会议上,我们欣悦地感受到执政党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文化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公报》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文化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陈少峰指出,本次会议公报中对有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提升文化创造力问题的阐述,以及将二者结合起来的考量,应该视为一个有关文化人力资源开发新模式的整体性新思路。 显然,文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创造力的发挥,而文化创造的水平又取决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我们应该通过创新文化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来推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提法正是这样一种理念的体现。 由此,转变文化人才开发方法以及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模式,是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实践基础。陈少峰指出,《公报》里所说的“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像党管干部那样,仅仅依靠行政的考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而是强调要以推动文化创造为核心,以激发创造力为重点,转变文化管理和文化人才培养管理的模式,同时更加重视文化人才,尊重文化人才,积极培养文化人才,建设强大的文化人才和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陈少峰认为,今后加大文化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以及转变开发模式的工作,应该争取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较大的突破。 第一,加强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提升培养人才的能力。特别是加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的师资培养、硕士培养和在职职业经理人的培养,促进高校资源向文化人才培养的投入。 第二,各级政府应增加文化人力资源领域的资金投入。具体工作可以包括加强对公务员、文化事业单位人员的培训和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政府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第三,重视文化人才及文化经理人的能力积累,注重专业化素质的提高和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稳定性积累。 第四,营造宽松的文化创造环境,包括营造尊重人才、支持人才、鼓励创造的软环境,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 第五,抓重点,培养综合素质人才。重视高素质文化人才的培养,是文化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急迫的任务。第六,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在中小学开展文化素质和创造力教育,重视从小培养青少年的文化意识、道德素质和文化创造力。 从各地党委政府和各个主管部门的角度来说,陈少峰认为,我们需要切实转变有关文化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方式方法,以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创新来提高我国总体的文化创造水平和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质量。 六中全会提出文化改革发展成效考核体系 ——减少行政干预,以文化创新促进文化大发展 《公报》中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这意味着需要通过改进文化管理和转变文化管理方式来促进文化创造,推动文化大发展。那么,如何调整、改进以及转变推动文化发展的方式方法? 《公报》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怎样才能改进管理的效率,充分体现“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体现文化的科学发展理念和方法呢?陈少峰认为,恐怕还是要从创新的角度来理解,包括去除主观性和盲目性,减少一般化的行政干预。 针对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这一个提法,我们需要着眼于新时期对于文化发展的要求和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来定位。陈少峰指出,如果我们把着眼点放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上面的话,那么,这就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改变管理和引导文化与文化产业的方式方法,在文化创作、生产、经营等各个领域遵循客观规律,并按照科学方法和发展观来改进在文化领域的评价、引导、指导、推动等做法,以及改进发展文化、文化事业、文化公共服务和文化产业等各项工作作风和方法。 同时,在以文化产业为基本途径提供文化内容产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时代,我们必须改革或者改进创造文化的方式,其中包括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竞争激励机制的作用。在一般的文化创作和文化产品生产的过程中,也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其不同的管理方式转变的要求。 陈少峰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转变工作方式的基本要求。尊重人才、鼓励创造和创新,提升文化人才的创造积极性,要求有关管理者要做好更多更细致的服务工作,也要把做好支持文化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作为转变文化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 就具体对策思路上看,陈少峰认为,实现文化管理方式转变的要点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引导为主,而不是以命令为主。引导的目的是把文化创造者作为文化发展的主要的推动力,引导创造精品。 第二,发挥各级党委政府服务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重视文化工作者的需求,改进服务方式和方法。 第三,从粗放转向细致,将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主导的事情做得更加深入细致,以完善政策为主要方式,发挥党委政府各项支持文化工作的实质作用。 第四,注重在党委和政府主导的领域进行管理方式的转变,包括比如加大对社会风气的具体引导,支持各种公益性文化组织的发展等等。 第五,从文化行政转型文化服务,逐步由政府主导、行政管理文化转向政府支持创造文化、行政服务文化。 第六,持续探索文化管理的新模式,重视与时俱进的文化发展任务的变化,包括适应今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新要求。 通过转变文化管理方式,特别是由行政管理型转向服务导向型,从宣传指导型转向引导激励型,陈少峰乐观地认为,我们对文化的管理工作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注: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十七届六中全会访谈系列】 严书翰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齐勇锋谈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 张国祚谈文化强国战略与软实力的建设 【十七届六中全会前瞻系列】 张希贤:改革开放新30年需文化新觉醒 郭建宁:中国十年文化建设战略构想 杨金海:六中全会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 郑晓亮:实现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田辰山:中国高端文化应该“走出去” 高书生: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六点思考 陈少峰:克服文化产业困境的七大对策 张国祚: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自强之路 齐勇锋:文化体制改革难点和前景展望 齐勇锋: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探讨 |
|
(责任编辑:陈叶军) |
相关专题 |
· 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 思想·文化·新闻专访 |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