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医学生就业状况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YXY 2016/3/26 20:48:42 1885

来源于:医院招聘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层次的提高,使20世纪8090年代初进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的观念不复存在。经过四五年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在拿到一纸文凭后,却又遭遇了更大难题——就业。而这其中,医学生也不例外,就业也同样是他们面临的严峻考验。

据财新网报道,1128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医疗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在2015年度健康中国论坛上引用了国家卫计委的统计数据,表达了上述观点。蔡江南指出,中国现有约200万名执业医师,与同样是人口大国的印度相比,中国似乎不太缺医生

 

但从教育背景看,中国有近50%的执业医师没有本科学历,有些甚至是高中生。如果去掉本科以下学历的医生,中国的医师人口比例仅和印度相近。此外,中国的200万执业医师中,仅有10%的医生达到研究生及其以上的学历,和美国比起来差得很远。蔡江南提供的数据显示,1998年至2007年间,中国新增的高等医学专业毕业生约147万人,而新增医生数量只有约20万人;而2008年至2013年间,医学生放弃从医的趋势接着延续,这一期间新增高等医学专业毕业生近289万人,同期新增医生数量仅为59万人,二者比例接近5:1

这种大量医学高材生毕业不从医的现象,让我们不禁把目光投向医学生难就业的原因上。

 

从医院的角度:新增岗位不足,层次逐渐拉高

经过多年的不断培养和补充,城市的医疗人才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有的还出现了饱和或超编,很多医疗机构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指标有限,难以大量接受毕业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李系仁介绍,大医院要硕士、博士,目前这种用人取向全国都如此,本科生多为麻醉、影像、检验等专业部门接收。其他学历的除非是特别优秀的,否则不予考虑。因为现有医疗人员数量已经饱和,招人,就是想提高质量。

从毕业生的角度:就业倾向多元,薪资预期升高,就业地域集中,就业渠道有限

就业倾向及薪资预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恶,毕业生的就业倾向也就因此而不同。 有些人选择迎头而上面对困难,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当然,这些人中大部分还是希望去省、市当中的大医院,哪怕只是能去见习,积累经验,对于自己事业的发展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还有的人则会选择考研,不断学习,掌握知识,为今后找工作打下更好、更坚固的基础;当然也会有人想要出国留学,增长见识,继续深造…… 这些,往往都是因人而异的。

有调查表明,毕业生毕业去向首选是东部沿海地区,达36.5%,最主要的原因是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收入水平较高;次选为中小城市,有30.6%;再次选为小城镇;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农村医疗机构工作,待遇明显偏低和业务发展前途受限很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其中,53%毕业生认识到去农村医疗机构就业的必要性,却只有32.7%的毕业生选择会去农村医疗机构就业。

有调查显示,医学生们需要认真确认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的意愿,这就需要他们为就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他们求职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报纸、招聘单位的网站等媒体。为了能找到合适的工作,50%的毕业生投递了10份以上的简历,30%以上的毕业生参加了5次以上的招聘会,但目前毕业生签约率并不高,仅有38%的毕业生与招聘单位正式签约。

 

从机制的角度:就业机制不灵活

蔡江南认为,大量医学生不愿从医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医生的就业机制不灵活。在医师的培养路径上,高校医学院的毕业生只是半成品;要成为真正的医生,毕业生还得到基层医院或者三甲医院接受临床教育。但受限于三甲医院的实习名额有限,大多数的毕业生只能去基层医院实习,最终留在基层医院工作,和供职医院维持一对一的固定关系,没有办法往三甲医院发展。面对这样的选择,许多医学生放弃从医。蔡江南认为,在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一系列问题中,医生问题是医疗服务痛点的核心,而医生就业制度(改革),是解决医生问题的关键,医生多点执业和创建更多的医生诊所是改革途径

面对紧迫复杂的医学生就业现状,作为医学生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

 

降低自身期望,从实际出发

医学毕业生要适时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降低就业层次,抢先到那些目前经济虽然欠发达,但发展后劲足、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城市去施展才华。如果大医院找不下工作,那么就去中小医院找;假若城市中找不到工作,那就应该扩宽自己的视野,适当地走向山区,走向农村,走向基层,去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提高就业能力,多参加培训

为了增强竞争力,提高医学生学生自身素质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不断扎实自己的医学知识,开阔视野,吸纳外来优秀技术理论,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符合自己预期要求的优秀医学生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