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建设-参考资料

屠呦呦获奖拷问中国的评价(选)体制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1/10/4 10:06:12 1332

2011-09-29 08:58:24来源:网络(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此文由王文浩老师推荐、提供
 
日前,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我国81岁的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也是目前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最高奖,该奖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
  对于已经患上了“诺贝尔奖综合症”的我们,对于“成果将近40年在国内没有被得到公认”的屠老,乃至对于不时泛起的中医存废之争,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但是,消息甫出,却引来一地疑问,因为在此之前,公众对屠呦呦这位实力派科学家,以及对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的青蒿素,基本上一无所知。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被誉为“当代毕升”的已故科学家王选曾经说:“一个处在创造高峰期的科学家是没有时间频繁上电视露脸的”,“上电视说明科学生涯快结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屠老没有成为“学术明星”,并不为公众所熟知,不值得大惊小怪,相反,却由此可以为屠老增添“上士忘名”的科学家本色。
  真正的困惑之处在于,屠老不为公众熟知的同时,仿佛也并不为国内的评价体制所认可。时至今日,屠老还是一位“三无”教授——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背景,无两院院士的桂冠。由此,至少引出了三个评价体制值得审视,其一是学术评价体制;其二是院士评选规则;其三是科技奖励评价体制。
显然,这是三个环环相扣的体系,而学术评价体制是基础。遗憾的是,从“三无”教授此前能够表征身份的“桂冠”来看,其所从事的青蒿素研究,并不为现行的学术评价体制所推崇。
  屠老荣获“拉斯克奖”,也引发了科学界乃至有关政府部门的讨论。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就此表示:学术评价不能简单采用像记工分那样的方法,而要以质量为准,要避免采用单一标准。卫生部部长陈竺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医学科研,不应简单看论文数,而应实实在在解决群众的重大健康问题。我们相信这是一种真心的反思,因为“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实在让人羞愧。只是,笼统的反思,是否能够戳穿粗砺的评价体制之坚冰,很难让人寄予太大希望。
  说屠老荣获“拉斯克奖”,是反思中国学术体制的最佳样本也好,是国内现行学术评价体制的绝妙反讽也罢,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我们现行的学术评价体制,已经逐渐丧失了发现、培育、导向的功能政府投入的科研经费日益增加,每年鉴定的科研成果数以万计,发表的论文更近乎汗牛充栋,但是,一方面类似于屠老的研究,却如被打进了冷宫;另一方面,学术泡沫浮华炫目。所谓正襟危坐的学术评价,其到底发现了什么?又培育了什么,导向了什么?
  屠老在国内默默无闻近四十年,却在国际舞台上备受尊崇,直接否定了我们学术评价体制的发现、培育和导向功能。显然,这种功能的衰落,将加剧“学术江湖”的疯长。一定程度上,屠呦呦教授在国际舞台上越荣幸,我们则越困惑,也更值得国人深思
 

屠呦呦一人获奖是否公平?
——国内国外意见不一
  
 拉斯克奖得主屠呦呦
 
92381岁的屠呦呦面带笑容地站上了美国纽约拉斯克奖的领奖台,她用双手捧起了沉甸甸的奖杯,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国际医学大奖。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被称为东方神药的青蒿素每年都在挽救全世界无数人的生命,拉斯克基金会将临床医学研究奖颁给屠呦呦,以表彰其对治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研究贡献。站在奖台上的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获此大奖让此前默默无闻的屠呦呦震惊了中国医学界,也让常人所不知的青蒿素研究进入了大众视野。在30多年前医疗技术条件落后的中国,为何能发明出全球领先的抗疟疾药?近日,本报记者先后采访了当年参与“523项目的多位教授,试图破解中国人发明青蒿素的秘密。  
屠呦呦成为首位获拉斯克奖的中国人。美国专家称,诺贝尔医学奖下月揭晓,不排除屠获奖的可能性  

      尘封的“523项目”
  

南方的恶性疟疾在中国古籍中被称为
瘴气,历来让人闻风丧胆。但中国开始大张旗鼓地进行抗疟疾的研究,源于一场秘密的援外任务。1964年,越南战争爆发,当时越南常年恶性疟疾流行,越南和美国两军都因疟疾严重减员。越南领导人向中国求援,希望中国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难题,我国领导人答应了这一请求。此后,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正式展开。  
原全国523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今年已85岁高龄,但他精神矍铄,对523项目的众多细节记忆清晰。他回忆说,1967523,国家科委和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  
今年已73岁的施凛荣是当年523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助理员,他当时作为军事医药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参与该项目。项目由军队抓,管理上比较严格,所有参与人员必须一心一意搞研究。  
施凛荣说,523项目持续了13年,聚集了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参加项目的常规工作人员有五六百人,加上中途轮换的,参与者总计有两三千人之多。  

    屠呦呦首用乙醚提取
  

     1969
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屠呦呦与同事一起查阅了大量药方,从中找出了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中草药或方剂,其中,青蒿提取物有明显的抗疟效果,对鼠疟原虫曾有过60%~80%的抑制率。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从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受到了启发。书中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内容,屠呦呦由此认为高温有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坏,从而影响疗效。于是,她降低了提取温度,由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更低的乙醚提取,结果发现,乙醚提取法的提取物对于鼠疟和猴疟的抑制率均达到100%!  
张剑方主编了《迟到的报道五二三项目与青蒿素研发纪实》一书,书中记录了中国发明青蒿素的不少内幕。该书称,19723月,全国523办公室在南京召开中草药专业组会议,屠呦呦作为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代表,报告了青蒿对鼠疟原虫近期抑制率可达100%的实验结果,引起全体与会者的关注。参与523项目的云省药物研究所和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开始着手利用当地的植物资源,分别开展分离有效单体的研究。  
张剑方说,屠呦呦的研究对其他单位有启示作用。北京中药所在老鼠和猴子身上做了实验,效果不错。屠呦呦在一次会议上介绍了情况,云南的研究人员听后深受启发,很快就从当地的黄花蒿中提取了青蒿素,并投入了临床。  

    堪比“两弹一星”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罗泽渊在云南大学的校园内发现了苦蒿,特意采集了一些带回研究所。后经石油醚、乙醚等提取出了黄蒿素,未发现对心肝有明显损害,
而且临床效果很好。  
由于李国桥小组连续7年在海南、云南等地治疗恶性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全国523项目办公室决定把云南药物所提取的黄蒿素交由李国桥小组做临床实验。我们于197410~12月,先后用黄蒿素治疗疟疾18例,初步结果表明,黄蒿素对疟原虫的毒杀效果快于氯喹。李国桥说,氯喹是当时美国人研制的抗疟疾药,药效不明显。  
此后,经过两年的三次大会战,广东、江苏、四川等地用青蒿素和青蒿简易制剂临床治疗疟疾2000例,其中青蒿素治疗800例,有效率100%;青蒿素简易制剂治疗1200例,有效率在90%以上。  
李国桥说,一系列的实验证明青蒿素是好药,上级要求必须要用最快的速度研发新药。新药于1975年研制成功,并于1979年通过全国鉴定。  
这是一场长达13年的艰苦长跑。施凛荣说,当时是特殊时期,其他项目都停了,只有两弹一星523项目没有停。大家不为名利,一心工作,跟现在不一样。发明青蒿素是一场接力赛,当时一有成果,大家就马上拿出来分享。李国桥说。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挽救了无数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  

    名利浮现,争议不断
  

      据张剑方透露,
1979年召开了关于青蒿素的全国性鉴定会议,确定了6家发明单位和49家协作单位。卫生部向国家科委评奖委员会写了报告,国家奖励了5000元。  
张剑方说,5000元在当时很值钱。中医研究院分得了2200元,广州中医药大学分得了400元,其他一些单位也得了奖金。他们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向全世界发布了青蒿素的发明成果那时还没有专利制度。  
但有关青蒿素发明和利用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平息过,这让张剑方感觉很为难。张剑方说,其中一家发明单位用所有发明单位共有的研究资料单独向卫生部申请了新药证书。此事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另外几家发明单位向国家科委、卫生部和国家医药管理局写报告抗议,后来还打了官司,但最终不了了之。  
张剑方发现,最近有学者写文章暗指青蒿素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另一名成员提取出来的。这一点本身就争论得很厉害。为此,北京大学有一个研究生花了很多时间研究青蒿素的发展史。  

     一人获奖背后的声音
  

      对于美国将拉斯克奖仅颁给屠呦呦一人,张剑方说他
很难办美国人给中国人一个奖,这是好事。当时西方不承认,现在承认了,只要承认是中国发明的,我就高兴。但另一方面,我觉得只颁给一个人,有些不合适。美国的颁奖制度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的颁奖制度是先征得基层同意,然后一层层上报,先报到市里、省里,再报到国务院。这次美国人颁这个奖,事先国家科委、卫生部可能都不知道。
这个奖不是我报的,也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我还是赞成国家科委批的发明单位获奖。张剑方说,我希望中国医务工作者不但能得这个奖,还能得诺贝尔奖。屠呦呦可以得奖,她有一定的贡献,但我不赞成她一个人得奖,我赞成国家科委批准的发明单位都应该得奖。如果只是她一个人得奖,整个523项目组的人都不会同意。  
有人说争论反映了中国人的劣根性,其实不是这么回事。中国人得奖我很高兴,但是只是屠呦呦一个人得奖,感觉不公平。施凛荣说,去年底,他与张剑方联名向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写信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按;这些人中国人这样闹,只能是谁也得不到好。这难道不是中国人的劣根性的反映?关于胰岛素成果的申报也遭遇过类似经历。】  
对于中国医学界的争论,屠呦呦一直没有正面回应。一位了解她的美国学者称,她与一些人有矛盾,不愿再提这些事情,她的一些研究资料也没有对外公开。  

        美国卫生研究院专家:屠呦呦获奖实至名归

  
       
美国权威专家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详解屠呦呦获奖的原因
  
      
屠呦呦能获拉斯克奖,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两位科学家米勒·路易斯和苏新专的大力推荐有直接关系。
  有业内人士称,2007年,米勒·路易斯和苏新专特意来中国调查了青蒿素的研究历史,并写了《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一文。对于美国人为何将拉斯克奖颁给屠呦呦,身在美国的苏新专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以下是他的主要言论和观点。
  获奖因为三个“第一”
  拉斯克奖评奖委员会共有24名评委,他们都是美国人,其中半数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知名科学家。最终的评奖结果由这24名评委投票决定。
  我已经听说这个奖颁给屠呦呦一人引发了争议。从发明到临床应用,青蒿素的研制肯定凝聚了一大批科学家的功劳包括李国桥,他的贡献也很大,他通过40年的持续工作推动了全世界对青蒿素的认可。523项目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有很多人做了贡献,这毋庸置疑。
  但此次评奖关键看三个方面:一是谁先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二是谁提取出有100%抑制力的青蒿素。三是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
  屠呦呦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
  
      
关键看谁先想到
  
       
美国人颁奖,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美国人不会把奖颁给一个具体做事的人,而会颁给告诉你做这件事的人,这与国内的标准不一样。也许有其他人在屠呦呦的小组里做过实验,某种意义上他才是亲手做这件事情的人,但他是屠呦呦的手下,实验的想法是来自屠呦呦的。
  云南、山东首先提取出了高质量的青蒿素,这并不奇怪,可能这两个地方的原料质量很高。屠呦呦保存了两封信,分别是云南和山东方面写给她的,信中称:感谢你们在会上提供的信息,你们给我们很多启发。这也证明,这两个省如果不是受到启发,根本研究不出来。他们的工作不叫发明,叫改进。
  总之,这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大家都有贡献,但关键得看谁是最初的贡献者。科学总是一步步地往前走,不可能让所有有关的人都获奖。
  为了弄清这件事,我曾专门到中国见了李国桥、屠呦呦、张剑方、施凛荣和罗泽渊。屠呦呦早年做了一件让大家不高兴的事,她替中药所申请了发明青蒿素的证书,很多人觉得她把成果都拿走了。我认为,从国家角度看,中药所作出了主要贡献,把发明证书给它没有错。这样就把523项目的其他专家都得罪了。后来,屠呦呦决定不再谈这件事,资料也不给别人看了。
  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争议?因为523计划当时是个军事机密,有些机密文件许多人看不到,包括北京大学的饶毅教授。最近,饶毅说他看到军科院523的原始文件,证实屠呦呦确实是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第一人。
  
       有机会得诺贝尔奖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拉斯克奖
,有人认为屠呦呦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这个可能性当然有,下个月就会公布诺贝尔奖的结果。历史上,得了拉斯克奖后又得诺贝尔奖的几率比较大,但也有很多人落选,所以现在还不清楚。
  目前的争议肯定会对屠呦呦竞争诺贝尔奖有一些影响,但现在的争论对今年的诺贝尔奖结果不会产生影响,因为今年的结果几个月前就已经定下来了。
  如果把诺贝尔奖颁给屠呦呦,这对中国人的贡献绝对是一个正面的肯定。青蒿素实在太重要了,每年都救了几百万人的性命。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1年9月29日)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