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但愿人长久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oy 2011/9/12 11:20:31 833

2011年09月12日10: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郑 娜

海上生明月
月饼
赏月
花灯
嫦娥奔月
玉兔捣药
吴刚伐桂

  秋天到了!多数夜晚能看见清晰明亮的月了。“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若说最亮的月,中国人认为一定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满月。中秋是秋的节日,月光的盛宴,生命的神话,被注以思念的力量以及对圆满最深的渴望。纵今日传统不断消解,但,只要抬头望向那轮满月,我们仍然愿意相信,圆满是一种永恒的梦想。


  1 从“秋社”到“拜月”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恰值秋季三个月中的第二个月,故名。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但并没有说明中秋是八月的哪一天。

  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最早是与农耕社会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代讲求人的起居作息要严格遵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节气阴阳消长的变化。秋季正是作物成熟的季节,古代各地都有“秋社”,是答谢土地等神灵的祭礼,也称“秋报”。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认为,中秋节的起源很可能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有关,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春播、夏收、秋获、冬藏是主要的劳作活动。人们对于土地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种时,都会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赐予五谷丰登,这种活动被称为‘春祈’。到了秋季,正是收获的季节,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谢神的庇护,称为‘秋报’。”王来华说。

  根据史籍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收获的季节不仅要拜土地神,还要拜月神。这就是“秋祀”。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

  北师大教授、民俗学家萧放认为,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以赏月为中心节俗的中秋节日在唐宋时期开始出现。到明清,中秋才上升为民俗大节。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近世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不过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2 从严肃的祭祀到轻松的欢娱

  中国人古有月亮天体崇拜。“中秋节的由来无论有多少说法,其本质都在于原始的月亮崇拜。是被赋予了丰富内涵的、人文化了的‘月亮文化’。”中国民俗语言学会会长曲彦斌说。众所周知,古往今来,中国的“月亮文化”蕴藏就非常丰富、深厚,众多掌故、神话传说、历史渊源、诗词歌赋等难以胜数。

  萧放认为,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时代文化的进步,人们对月亮天体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皇家逐渐失去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威。月亮对一般平民来说,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赏月也从宫廷文人扩散到民间,文人雅士吟风弄月弥漫着浪漫的情调。

  古代传承下来的有关月亮的神话,这时也出现了新的情节,月宫中除了寂寞的嫦娥、蟾蜍、玉兔外,又添了一位吴刚。据说因学仙有过,吴刚被惩罚去砍一棵永远不倒的桂树。月亮在这时成为仙界的流放地,从嫦娥偷吃不死仙药、化为月精,到吴刚被贬往月中伐桂的传说看,月神已由原始的宇宙主神演化为具有道教色彩的神仙。

  到宋代,中秋节成为民俗节日,是国家法定的节日之一,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节俗形成。至此,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如《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中秋: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彩楼。到了晚上,大家争登酒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到天明。明清两代的赏月活动同样盛行不衰。许多地方还形成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等节庆活动。其中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3 从天上明月到人间情怀

  “中秋夜,人们沐浴同一轮月光,共享象征团圆的月饼,品尝新收获的瓜果,分享亲情与友情,是中国人极为重要的精神需要。人月两圆的意境,自古就是中国人特别追求的美好人伦境界。圆润澄澈的中秋明月,给人一种精神提示,以天上的圆月来促进人事的团圆。”萧放说。

  古代大多数家庭必须承担兵役或劳役,应征的人离家服役,如遇天灾人祸,或许永远无法回家。官员大多必须离开原籍任职,一定级别以下的官员不得携带家眷,或者因种种原因只能分居。求学的士人与商人也不得不离家。著名学者葛剑雄在研究人口史、移民史的过程中就发现,古时真正完整的家庭只有那些世世代代在穷乡僻壤生活的农民才能拥有。除此之外,几乎每家每户都会遇到佳节期间亲人不能团聚的情况。特别到了明清以后更是如此。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现实的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中秋节俗的变化更是明显。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成为民众生活中的重要节点。”萧放表示。

  从当代社会生活看,中秋仍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传统中秋节俗的核心——拜月、赏月、团圆庆贺,依然有着符合民众生活需要的现实意义。不过,现代化与城市化显然正在消解古老的认知。天文知识令月宫神话失去吸引力,五彩霓虹灯使月光相形见绌,丰衣足食使月饼不再令人垂涎,即时通讯让天涯成为咫尺……

  我们会失去中秋吗?有人担心。“中秋节俗的内涵有普适性,那就是强调家庭伦理与人际关系。这是全世界都认同的价值观。对于今日中国人来说,每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仍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洗礼。”萧放说。月有阴晴圆缺,节日的演化此消彼长,但是对于“人长久”、“共婵娟”的追求,是所有人心中永恒的梦想。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