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争当建设体育强国的主阵地
来源:同济医学院关工委编辑录入:YXY 2019/9/4 13:39:46 566
作者: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王凯
近日,据媒体报道,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部署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纲要》在目标中明确提到,到2035年,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以及全民健身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这对改进学校体育工作而言是一个鲜明信号,是一剂强心针,同时也是必须要思考完成的任务。
建设体育强国,学校体育教育是基础也是关键。《纲要》在其后的重大工程中提出,要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工程”,从体育冬夏令营建设到体育技能培训,从青少年赛事到体育俱乐部建设,提出了一揽子推进方案。这些方案无疑都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符合中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趋势,但笔者认为单纯依靠上述方案还显不够,需要构建起与之匹配的学校体育新格局,才能实现同频共振、双翼齐飞。
构建学校体育新格局,首先需要重新认识学校体育的完整功能。体育作为社会系统的基本构成部分,其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需要从体育的单一功能目标逐步转向多元化功能目标。体育不仅仅是一种体魄锻炼,还是一种育人载体、精神活动,一种竞技方式、合作形式,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还是促进每一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看出,体育涵盖了身体、健康、文化、交往、道德等多项功能,体育的背后应该是完整的人。
在明确完整功能后,需要以“四轮驱动”营造新格局。第一轮是“常规课程”,主要包括体育课与阳光体育,这是学校体育的固本行动。固本行动有四个关键词“课时、分值、资源、师资”。对于课时,学校必须不折不扣地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体育课程,不得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学校为中小学生增加体育课时。鼓励各省市逐步增加体育在中考中的分值,探索实现纳入高考总分;结合学校体育课,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整合各类体育资源。鼓励有教师资格证的运动员进入体育教师队伍,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素质。第二轮是“特色体育”,主要包括校园足球、冰雪运动进校园、各地民族特色体育及传统体育等。以特色体育推进为突破,响应国家号召,传承地域文化,唤起孩子的参与兴趣,不断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把在特色体育方面取得的经验和形成的模式进行推广。第三轮是“体育健康”,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意志磨炼、人格形成等。体育不仅仅是“外练筋骨皮”,更重要的是“内练一口气”,要通过体育磨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们更加阳光,更加自信,更加活泼,更加开朗。通过体育,让每一个孩子学会尊重体育精神,遵守体育道德,并逐步内化成人格特质。第四轮是“体教融合”,主要包括探索普通学校与竞技体育的衔接,促进学生体育特长发展。学校体育是一种全体性健身,但也不排斥竞技性体育。应当通过体教融合探索发现有体育特长并有进一步发展意愿的学生,搭建适合的上升通道和竞技平台,促进常规性体育向竞技性体育的转变。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虽然趋于多元,但整体而言社会力量有限,专业竞技体制下的后备人才培养相对滞后,而体育和教育部门间进行跨部门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培养,实行“体教结合”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探索。
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祖国的未来栋梁。构建学校体育新格局,拓展体育的多功能转向,释放孩子的运动天性,呵护孩子的运动个性,激发孩子的运动潜能,促进孩子的完整健康发展,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既肩负着每一个家庭的希望,又承载了国家和民族的期待。
Copyright©2009-2019同济大学医学院关工委 版权所有